焊牢人生的支点 ——记首届“首钢工匠”获得者王文华

发布时间:2019-09-30 08:33:31

C325870939A1F8A79FA0A7B4420A1761.jpg

9月16日,12名首届“首钢工匠”受到命名表彰,王文华名列其中。作为首钢技师学院冶金安全环保学院实习指导教师,王文华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都劳动技能勋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文华创新工作室也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从业38年来,他专注电焊操作,先后参加过首钢炼钢厂、中华世纪坛等十几项重大工程建设,在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工技术比武中获得冠军,被誉为首钢“神焊枪”。他创造的“顶水、顶气、顶油焊接最佳操作法”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完成的“不锈钢复合板抽真空钎焊”“热风炉焊缝开裂原因及防止方法”等工艺攻关,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练就一身硬功夫


从18岁当上焊工直至今日成为企业“神焊枪”,38年来,王文华用焊花描绘了精彩人生。


1981年11月,王文华从父亲手中接过焊把,到首钢安装公司当上了一名焊工。焊接作业环境艰苦,冬天,要坐在被冰雪覆盖的金属设备上施工;夏天,要钻进储罐内“蒸桑拿”。


为尽快掌握焊接技巧,王文华用焊条头在废钢板上反复练习运条速度和角度,揣摩起弧灭弧的要领。下班后,用绳子绑着两块砖头吊在双臂上,平举锻炼臂力。他还到商场买来一对哑铃,结合焊接的操作方式操练,时间久了,竟然演变出一套独特的“焊接哑铃操”,练就了他手握焊把连续焊接几小时手不抖、腿不软的硬功夫。


除了苦练技艺,王文华还将买饭票以外的钱都用来买专业书进行学习。他跑遍了京城各大书店,购买了初级、中级、高级《电焊工艺学》等20余册专业书籍。在自学的同时,他还经常向老师傅讨教小窍门。几年里,他所记录的读书笔记达十多万字,在日积月累中,他把所学知识与实践中摸索的经验统一归纳,整理出一本焊接手册便于查询资料。


1989年,26岁的王文华升到八级工,这是当时首钢最年轻的八级焊工。1997年,他在全国冶金行业焊接技术大赛中一举夺冠,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被誉为中国冶金行业的“神焊枪”。


1997年,首钢电力厂220吨锅炉集汽连箱运行中出现裂纹,负责检修的北京市某压力容器权威单位专家查看后也禁不住摇头,检修人员更是一去不回,再不敢露面。此时,只能靠自己人了。安装公司派王文华和其他5名职工赶赴现场,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


连箱出现裂纹必须更换新的,管道需要切割后重新组对焊接,再与新连箱联在一起。高压管道材质为特殊合金钢,焊接工艺非常复杂,要求焊前预热,焊后还冷,再进行热处理,工期仅有4天时间,拖期一天就要损失20万元。这的确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尽快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王文华和大家一起昼夜拼抢,三天三夜没有离开过现场。单位领导看他实在疲惫,就安排他回家休息。仅仅到家2个小时,王文华就被敲门声惊醒了。原来是最后一道焊口因为磁力集中,反复焊接几遍均告失败。


王文华以最快的速度骑上自行车“飞”回现场,发现是同一根管的前一道焊口焊后热处理时产生磁场,磁力线横切焊口,电弧偏吹,导致不能焊接。让磁场自然消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购买消磁设备,但是最少要3天才行。时间不等人。王文华坐在焊口前闭眼冥想,脑海里无数个“计算机”在高速地运算比对,忽然一个念头清晰定格:“不让磁场发挥作用。”他迅速用一个过桥板把焊口上下固定,试着引开磁力线,果然顺利攻克了难关,为检修按期完成赢得了宝贵时间。四天四夜连轴转,王文华刚放下焊把就立刻累倒在地。当探伤X光结果表明焊口全部达到一级时,王文华高兴得跳了起来。


王文华在一次赴印尼参加IKPP公司400吨锅炉援外工程中,由于厂家提供的焊接设备不全,造成一条300米长、直径只有8毫米的管道无法焊接,连在场的外国专家也束手无策。王文华经过两天琢磨和试验,打破常规理论框架,大胆采用大规范、大直径焊条断弧焊接方式,一举获得成功。厂家老板和外国专家连声称赞:“中国工人了不起!”


一把焊枪育英才


2004年,首钢技师学院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以企业技能专家身份,将王文华从首钢安装公司调入学院。在新的岗位上,王文华利用所掌握的扎实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快完成了角色转换,并把一手焊接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和徒弟。


在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10多年时间里,王文华完成了中、高级焊工3000余人,焊工技师、高级技师630余人的培训工作,并以高质量的培训效果收获好评。其中,在承接首钢重点工程“海水淡化”定向培训压力容器高强焊工31名学员的任务中,该班达到100%通过TIG与MIG锅炉压力容器证书审核。


作为指导教练,王文华训练出多名在国内和国际焊接比赛中获奖选手。如曾获得2009年中国首届焊工电视大赛第一名、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选手刘宏,就曾接受过王文华系统培训和赛前指导。而作为国家体育馆工程和奥运主火炬塔工程中担任构件安装焊接项目负责人之一、先后被授予全国冶金行业优秀技术能手、北京市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的韩积冬,也经常到学院接受王文华的培训指导,相互切磋技艺。2007年,王文华作为教练辅导的两名焊工选手刘晋平、张田增,在11个省市参赛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第二名、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在2009年欧洲四国青工焊接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的三名选手与获得第一名的刘世涛,以及分别获得北京市技工系统焊工大赛金工奖、银工奖的李琪、戈跃等均是王文华培养出来的在校学生。在王文华培训的竞赛选手中,5人获“全国技术能手”、1人获“全国劳模”、2人获“航天技术能手”、2人获“北京市高级能人才”、3人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3人获“全国冶金岗位能手”、76人次在国内、国际焊接比赛中获奖。


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


为国家传承焊接技能,王文华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录制的4套教学光盘《一步到技工——焊工》中担任现场技能演示工作;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针对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编写了16万字的培训教材《焊工基本技能》;参与完成了2007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立项教研课题“技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该课题获得2010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在“北京市焊接技师、高级技师研修班”培训中,参与了“铝及铝合金的氩弧焊”技术交流等工作。


2012年,首钢技师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以王文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成立以来,为企业技术服务、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及技术攻关作出了贡献。2013年9月,先后在股份公司、京唐公司、矿业公司、长钢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和金属结构责任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8家企业工作站,解决了首秦深加工非标减速机壳体焊接和不锈钢复合板抽真空钎焊工工艺难题;在首钢机电公司炼钢OG系统管道焊接出现咬边、未焊透、未熔合等焊接问题,以及TIG焊接长安街隔离护栏项目中作为技术指导;与清华大学物理工程系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成功完成了太空X射线真空腔体、钛板—铜管等科研项目的焊接。应航天二院283所邀请,针对某产品发射架质量问题进行定向培训。经过培训,学员的焊接试件经X射线探伤90%达到Ⅰ级标准,这种培训结果在焊接培训领域实属罕见。近年来,先后对首秦公司、矿业公司、航天二院283所等8家单位的300余名焊工进行了实操技能培训,把生产中的问题直接带到课堂,答惑解疑,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多家单位送来感谢信及锦旗。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奥运“精品工程”的要求,从钢结构焊接环节为大跳台项目建设把好质量关,传承“匠心”精神,助力园区开发建设,由集团工会牵头组建了首钢滑雪大跳台技术质量服务专家组。作为组长,王文华充分发挥自身在钢结构焊接工艺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为切实提高大跳台钢结构焊接工艺质量献言献策,保驾护航。其间,根据加工与现场焊接的关键节点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巡视指导,全程参与焊工资格认证考核、施工前焊接技术交底,以及探伤和出厂检查,助力施工顺利进行。开展技师培训满足企业需求,2005年以来,组织开办了多期社会化500余人电焊工、冷作工两个工种的技师培训班。承担技师、高级技师研修班的主要课程,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交流研修模式,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2018年,完成“振兴杯”全国青年电焊工技能大赛、全国钢铁行业“首钢杯”技能大赛首钢代表队集训工作。特别是在“首钢杯”九个月集训过程中,王文华几乎放弃所有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从制定竞赛大纲到技术文件编制、培训计划到计划实施都亲力亲为,带领各参赛选手参加电焊工大赛决赛。其中,在全国钢铁行业“首钢杯”技能大赛中,首钢代表队王涛、刘鑫获得冠、亚军,王涛荣获“全国钢铁行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代表北京市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电焊工技能大赛的刘鑫、刘少鹏双双获得“全国青工岗位能手”称号。同时代培的长钢、通钢选手也在决赛中取得骄人战绩。在刚刚结束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焊接选手赵脯菠获得金牌,实现焊接项目金牌三连冠。王文华作为国家队教练,又一次为我国焊接事业作出了贡献。


此外,王文华还热心参与公益事业。2008年,他主动承担起31名四川地震灾区技校转移学生的技能教学工作,想方设法使学生练就一身过硬的焊接操作技能。在2009年9月,在德国埃森举办的DVS国际青工焊接比赛中,由地震灾区学生组成的中国18岁组获得团体冠军,其中,刘世涛同学获得了所有18岁组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个代表欧洲标准水平的“DVS焊接考试合格证书”,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今年3月份,根据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安排,王文华为贫困天镇县提供焊接技能培训服务。培训前,他制定了严谨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协调培训场地。培训中,他以“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形式,与50名学员吃住在一起,激发了广大青年学习焊接技能的兴趣和热情,受到了县领导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天道酬勤、天道酬善”是王文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在王文华身上,我们看到了艰苦训练、不畏挑战的工匠精神,也看到了技传万家、为人师表的中国技能教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