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股份万众一心铸就万炉炉龄
发布时间:2025-08-08郭玉明与团队成员研讨攻关课题。
2025年7月27日22时48分,首钢股份炼钢作业部2号转炉,历经451天高强度运行,顺稳实现10721炉炉龄,创下行业同类型转炉炉龄新纪录。同时,全炉役复吹比100%、碳氧积0.0017、终点氧458ppm、终渣TFe14.45%等关键参数指标创出优异水平。
此次炉龄突破万炉蕴藏着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突破,是首钢炼钢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是炼钢作业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为首钢钢铁业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局——十年前的“卡脖子”困境与战略抉择
“2014年的冬天特别冷,车间里的温度计显示-12℃,但比天气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心情。”回忆起十年前的困境,炼钢作业长郭玉明至今记忆犹新。彼时,首钢正在进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迈向更高端汽车板材的重要发展期,然而,炼钢转炉工序却成了“拦路虎”。当时,国内转炉普遍面临“炉龄与重点指标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若追求炉龄突破,碳氧积便会不可控,终点氧超标导致钢水质量无法保证、冶炼成本大幅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若放弃炉龄突破,将给整体生产检修组织平衡、耐材成本管控等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困境一度导致汽车板研发屡屡碰壁,急需在转炉上寻求新突破。
“技术瓶颈就是产业瓶颈,必须把‘卡脖子’的手甩开,抓住转炉工序这个“牛鼻子”,就是激活了整个炼钢的大生产。”炼钢作业部领导班子反复研讨后达成共识。在公司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成立由炼钢作业部总牵头,相关专业部室协同配合的跨部门攻关组,汇集优势资源,投入专项攻关资金,开启了对关键制约因素“转炉复吹技术”攻坚之路。全国劳模、炼钢作业长郭玉明被委以重任,担当炼钢转炉复吹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深知此项工作将面临重重困难考验,作为一名党员,郭玉明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激发出更强大力量,他立下军令状:“不突破复吹技术,愧对于组织赋予我的荣誉!”
攻关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2015年春节刚过,团队尝试的“单环底吹布局”在试验中失败,底吹孔因钢水冲刷严重侵蚀,炉龄仅达到3000炉便被迫停炉。郭玉明带领团队技术骨干连续三天三夜泡在车间,拆解炉衬残渣时发现,传统底吹布局的“气锤效应”会加速炉衬损耗。“去先进企业对标!哪怕学一招半式,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着问题踏上南下的列车,在标杆企业转炉车间连续蹲守4天,终于带回“全炉役复吹攻关”的关键思路。回程的火车上,郭玉明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版“双环式底吹布局”草图,窗外的月光照亮了他眼中的光——这束光,后来成为首钢突破技术封锁的星火。
攻坚——“三线联动”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底吹孔的角度偏差1度,就可能导致整个炉役功亏一篑。”在炼钢作业部转炉复吹攻关办公室内,一张标注着密密麻麻参数的图纸见证了攻关的艰辛。为解决“气锤效应”难题,团队首创“双环底吹布局”,多次尝试将多支复吹管道按照圆形、方形等环形分布,通过动态调节各层气体流量,使搅拌能量均匀覆盖熔池。2016年,通过反复试验,最终碳氧积达到0.0021,进阶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此后,攻关团队并没有固守成绩,更加认识到复吹技术的重要性,针对生产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持续进行攻关,底吹布局先后改进优化十余次,创新炉底砖材质、优化调整砌筑方式15次,四班累计拍摄的26万张转炉复吹图片换来了炉龄的一次次突破,最优碳氧积达到0.00148,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领导亲自到现场送来表扬信,鼓励攻关团队再接再厉,争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实现更多“从0到1”的新突破。
管理创新:把“实验室数据”变成“生产效益”。“炉龄不是熬出来的,是算出来的!”在炼钢作业部,全周期算账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为延长炉役寿命,团队建立了“炉衬健康档案”,每班通过激光测厚仪监测炉衬侵蚀情况,大胆变革,开发出“轻补、少补、薄补、重点区域重点补”的全新护炉模式。这项首创技术变革,使得五座转炉在100%复吹的前提下,炉龄稳定达到6000炉。
“每个指标都是钱,每个数据都连着公司战略!”作业部成本专业黄媛媛拿出一本厚厚的成本核算手册:通过转炉碳氧积降低,吨钢脱氧合金消耗减少0.8千克,年节约成本1500万元;终点氧稳定控制,使高端钢种合格率提升至99.8%,支撑了首钢汽车板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
人才梯队: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师傅,您看这底吹流量曲线是不是有点波动?”在“郭玉明创新工作室”,徒弟王艳华正向北京大工匠郭玉明请教。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郭玉明带出了1名首钢工匠,1名首席技能专家,多名技师,其中两名青年已走上基层领导岗位。他总结的“郭玉明优化氧枪控制炼钢法”“脱硫渣铁转炉资源化利用技术”“快换炉底技术”等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为生产经营提供重要支撑。
正是这种“传帮带”的接力,让技术突破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如今,炼钢作业部已形成“老中青”三代转炉技术梯队,“80后”青年技术骨干占比达80%,成为创新的中坚力量。
“万炉炉龄攻关十年如一日,靠的是广大一线职工的坚守初心、攻坚克难,靠的是以北京大工匠郭玉明为代表的攻关团队,敢于肩负历史重任,在漫长的实践中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深耕炼钢领域的结果。万炉炉龄的成绩,使得首钢股份转炉工艺技术实现国内领先,更为公司产品结构调整、降本增效等提供了重要支撑。万炉炉龄的成功实践,更坚定了公司持续加大对于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的信心。”在7月29日炼钢部全炉役复吹万炉炉龄总结会上,公司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蝶变——从技术突破到“战略赋能”
“这块钢片的厚度犹如头发丝直径,薄到0.1毫米,全靠转炉稳定的洁净钢水!”在首钢高端板材展厅,讲解员向参观者展示着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超薄规格带钢。十年前,首钢汽车板刚刚起步,因钢水纯净度不足,合格率很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度处于被动局面。如今,依托“双优”指标持续突破,高端汽车板、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等“卡脖子”产品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硅钢产品进入国内第一梯队,多款产品实现国内和全球首发。其中,高端汽车板供货国内外头部车企,无取向硅钢产能大幅提升,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效率实现新突破。
绿色低碳是另一重战略价值。转炉炉龄突破万炉,使吨钢耐材消耗降低30%,年减少固废排放2.3万吨;低碳氧积带来的“低温低氧出钢”工艺,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相当于每年多种树225万棵。这些成果,正是首钢践行“双碳”目标的硬核答卷。
“2号转炉全炉役复吹突破万炉炉龄的成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注定在中国钢铁行业转炉技术创新领域留下浓浓的一笔,对实现从经济炉龄稳定运行向碳氧积与长寿炉龄并行起到积极的行业引领作用。”行业专家王新华教授这样评价道。目前,首钢“转炉长寿复吹技术”已获国家专利12项,郭玉明先后为国内大型钢企、首钢兄弟单位提供转炉复吹技术支持,整体推动中国转炉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突破万炉炉龄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站在转炉平台上,郭玉明看着正在炉役的2号转炉豪情满怀。当前,团队正在启动新复吹工艺技术研发,全面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向更高效更长寿的经济炉龄发起冲锋,助力企业成为最具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绿色低碳钢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