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追梦人 ——记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首钢技研院钢铁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志星

发布时间:2019-04-12 10:19:09

5DE8D5C883D0E067292A9D0406CA406B.jpg

47岁的赵志星,现任首钢技术研究院钢铁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在他的办公桌上一座金色奖杯闪闪发光,上面写着“2018年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赵志星把这座奖杯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他激动地说,我要更加努力,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奋勇直前。

赵志星自2002年到技术研究院工作以来,始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勤勉敬业的精神带领科研团队奋斗在科研一线,在平凡而又充满挑战的科技工作岗位上,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长期致力于烧结配矿、提质增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先后承担了30余项科研任务,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和“十三五”重大支撑项目,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和首钢科学技术奖20余项。他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写就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对企业的忠诚奉献。

高材生与首钢的“一见钟情”

2002年,30岁的赵志星刚刚博士毕业,偶尔听闻同学去首钢面试,钢铁冶金出身的他心里直痒痒,于是要来电话也想去试试。“当时我打电话咨询,听完我的情况后直接推荐我到技术研究院来面试,当时特别激动,第二天就来面试了。”赵志星回忆道。

面试很成功,双方都非常满意,赵志星也再没有去“货比三家”,直接“落户”首钢。那个年代对毕业生来说,找工作的首选是“时髦”的计算机公司,何况是博士毕业的高材生,可赵志星偏偏选择了传统的钢铁企业。赵志星说:“面试的时候,给我第一感觉就是技术研究院对知识分子很尊重,也可以说是对科学技术的重视,首钢的平台也大,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就这样,赵志星成为技术研究院第一个以应届博士毕业生身份正式入职的人。

“学院派”的赵志星在首钢提供的良好平台下迅速成长,深厚的理论基础得以在实践中释放,他在技术科研方面大展拳脚,仅工作3年就赶上晋升首席工程师的机会。毕竟工作时间不长,难免心里有些打鼓。“当时我想怎么也轮不到我吧,那么多资历老的老师呢,但当时领导鼓励我,说不能全凭资历,还要凭能力,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评,没想到就成功了。”

赵志星被评为首席工程师后干劲十足,步履坚定,2010年又一次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如今的赵志星已经由一名“高材生”转变为“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获得者”。这近20年的岁月中,赵志星履历越写越厚,荣誉也越来越多,但他从未骄傲不前,因为他深感科技创新的重要,更深知肩负职责的重大。

攻克烧结节能减排难关

2017年11月21日,以“让钢铁更绿色,更智能”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钢铁年会是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从1997年开始,20年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就在此次年会上,赵志星受邀作了《首钢烧结高温烟气循环提质节能减排新工艺》的报告,受到各大钢铁同行的关注。

在钢铁工业生产中,有70%的污染物产生于炼铁烧结,打好蓝天保卫战,烧结的节能减排对整个钢铁工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烧结大烟道烟气循环工艺是烧结工序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烟气循环工艺对烟气循环量和减排效果考虑较多,对烧结矿质量影响关注不足,烟气排放虽然减少,但烧结质量也降低了。如何减少烟气排放,同时不影响烧结质量成为赵志星追逐的目标。

赵志星及其团队从最基本的烧结机机理进行分析,了解各风箱废气流量、氧含量和温度,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实验室试验发现,烧结后部风箱温度突破400℃,氧含量19%以上,如果仅用这部分烟气循环,不会对大烟道整体温度带来影响,也不会对烧结料层燃料燃烧产生影响,于是创造性地提出烧结大烟道高温段废气循环的理念。经过5年艰苦攻关,赵志星提出的烧结大烟道高温段废气循环理念终于在首钢股份公司落地,使烧结废气排放量减少20%以上。通过与国内外主要烧结烟气循环工艺参数对比,首钢高温烟气循环工艺实现了烧结提质、节能、减排的协同强化,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推广价值极高。

目前,烧结大烟道高温段废气循环工艺在股份公司运行已有3年多时间,运行稳定性和效果都非常好,对钢铁行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针对烧结污染物减排工作,赵志星还组织实施了京唐550平方米烧结机烧结料面蒸汽喷洒技术攻关,使C0减排25%,二噁英减排49%。两项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首钢绿色可持续发展。

厂子里“走出来”的降本利器

说到烧结,不得不说赵志星另一项科技创新——优化配矿软件。

“简单通俗地讲,烧结就是把各种矿配到一起来做烧结。以前配矿就是拿个计算器,加加减减,这个多少那个多少就配了,从经济成本上不是最合理的,从烧结质量上也不是最科学的。”钢铁冶金博士出身的赵志星对配矿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从烧结配矿源头找问题,仔细研究铁矿粉的基础特性,引入铁矿粉高温基础特性指导烧结配矿的理念。“在原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配矿方式有很多,怎样在众多方案中找到最合适的一种,这就是这个软件能做的。”

“我在上学的时候恰巧做过这方面的课题,也算是有点经验”,赵志星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根据首钢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配矿综合成本测算,然后一字一句地编出来。“当初做这个配矿软件的时候还有些心虚,特意和几个老专家交流研讨,大家都觉得这个思路不错,我就下定决心不管多苦都要把这个软件编出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赵志星不仅完成了首钢原料条件下的烧结基础特性配矿技术开发,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烧结精细化配矿模型和铁前成本一体化配矿模型。优化配矿软件,可在满足烧结矿或球团矿化学成分要求的前提下实现配矿成本最优,软件中包含了烧结、球团矿粉、熔剂和燃料数据库,方便用户对原燃料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和查询。其中,烧结矿粉数据库中包含了首钢10余年来所测试和使用的几十种矿粉的烧结高温基础特性和烧结性能数据,在用户限定的烧结矿化学成分,以及矿粉配比范围内,能够快速、准确计算出满足成分要求的配矿方案,且配矿成本最低。同时,软件能快速准确判断新矿种的性价比,指导铁矿粉市场采购以及新矿种的选择。

优化配矿软件已应用于京唐公司,在原料不变且保障烧结质量的情况下,每吨矿可降低成本6元,实现了高炉铁水原料成本在低成本区间运行,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赵志星自信地说:“类似的软件外面也有开发的,相比较而言,咱们的软件是在厂子里开发出来的,是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真正应用到生产中的,实用性更强。”

赵志星对科学创新抱有极大热忱,在首钢科技支撑转型、创新驱动变革中潜能不断释放。

围绕烧结攻坚,赵志星在首钢烧结环冷冷却工艺装备升级进程中,成功研发了烧结热风冷却和环冷均匀配风技术,有效缓解了环冷工艺对烧结矿质量的负面影响,使烧结返矿率降低20%,固体燃耗降低3千克/吨。为适应高炉对烧结矿质量更加严格的要求,赵志星主持开展了大型烧结机超厚料层均质化烧结技术攻关,率先在500平方米以上烧结机实现930毫米超厚料层均质化烧结。

赵志星以治学严谨、求实鼎新的态度影响着团队,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言传身教,经过16年的努力,组建了一支18人的技术创新研发团队,包括教授级高工2名,高级工程师6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13名,其团队科研能力突出。在赵志星的带领下,团队注重科研工作与现场工艺的有机结合,累计获冶金行业、省部级以及首钢科学技术奖40余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为首钢乃至钢铁行业的烧结工艺进步和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赵志星来说,总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也总有很多“暂时没有办法”的技术需要攻坚,而这些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一个个梦,在科学创新的追梦路上他始终在奔跑,用一个个失败重来的勇气去追梦,实现一个个成功的创新成果推动企业发展。诠释赵志星的追梦路,下面这段对话再合适不过。

记者:“创新攻坚的路上有没有进行不下去?有过要放弃的念头吗?”

赵志星:“创新基本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很多时候都会进行不下去,但从未想过放弃。追梦固然艰难,但追得越辛苦,取得的成果就越丰硕。”

记者:“哪一项课题最满意?”

赵志星:“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