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

首钢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密围绕集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对“选培用评”人才开发工作的需要,着眼于“十三五”人力资源规划顺利实施,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提升人才工作质量和水平,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首钢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一、不断完善三大人才工作体系建设

一是不断完善领导人员管理体系。系统考虑领导班子结构配备,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强化党委成员和经理层成员交叉任职。强化领导人员内设职级和职务管理,形成科学规范的L1-L9职衔称谓和职级体系。

二是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纵向晋升”体系。经营管理系列实按照L1至L9建立内部职务职级体系;专业技术系列按照集团级技术专家(首席专家)、高级主任师、主任师、主管师、主管员、助理员设立职业发展晋升通道;技能操作系列按照集团级技能操作专家(首席技能专家)、厂级技能操作专家(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设立职业发展晋升通道。三条通道“纵向晋升,横向互通”。

三是不断完善关键人才开发体系。聚焦领导人才、技术创新人才、财务金融人才、首钢工匠人才等首钢战略发展需要、现实紧缺、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才开发,开展“选培用评”全链条调研分析,明确开发目标,构建开发标准,设计开发路径,形成典型人才开发方案,促进人才开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不断推动四大人才工作创新

一是不断推动人才投入机制创新。设立“人才资源开发培训基金”,用于人才的开发、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以及对优秀人才的资助与奖励。

二是不断推动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加大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和紧缺专业人才力度,加大体制内领导人员市场化选聘管理力度,为房地产公司、财务公司等单位选配了一批领军人才,初步形成职业经理人引进、管理、激励、约束工作机制。积极发挥首钢博士后工作站和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站作用,引进博士进站开展科研攻关,引进留学回国硕士及以上人才到首钢建功立业。

三是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推进“一院多中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搭建兼顾现场工作和长远研究的人才成长平台,实现人才从现场到研究室的成长。与国内著名院校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利用国家外专局良好渠道,有计划选派优秀技术人才到境外合作院校、科研机构培养锻炼。举办首钢青年干部特训班,从中择优开展英语强化培训和海外研修。初步形成青年干部特训班、海外研修班、挂职锻炼、交流轮岗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四是推动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持续开展首钢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工程化,对入选科学技术奖特殊贡献奖人员、入选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给予对应配套奖励。鼓励技能人才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代培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参加国家级(国际级)、全国行业级、市级和首钢级技能竞赛获得规定名次的选手,除给予一次性奖励外,达到规定条件还可破格推荐聘任为集团级技能操作专家,享受相应级别职务津贴。

三、促进五方面人才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人才理念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在干事创业中实践总结,“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一流的人才才能干一流的事业”等人才理念得到了首钢各级党委的广泛认同。

二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质量稳步提升。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培训培养方案,确保人才知识加速更新、技术技能加快提升,首钢集团目前高级职称人员2876人,博士266人、硕士2944人。

三是人才队伍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集团取得科技成果108项,其中2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4项次,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专利授权544件,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13项,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是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彰显。目前集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入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4人、全国技术能手16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5人、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11人、享受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50人。

五是技能竞赛取得历史佳绩。在“首钢杯”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部四个工种的比赛中,首钢集团代表队以“三金四银一铜”的总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在“首钢矿业杯”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部四个工种的比赛中,首钢矿业公司代表队以“三金三银三铜”的总成绩获得团体优胜奖。

目前,集团公司围绕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不断加大“关键少数”人才激励,优化分配结构,让“关键少数”人才的收入水平与能力、业绩和贡献相匹配,让知识和技能价值在收入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大宣传表彰力度,提高人才的政治待遇和职业荣誉感,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系统化人才培养,对于科技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既要培养出一批熟悉现场和市场的科技骨干人才,更要努力培养出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把理论培训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把培训班与“师带徒”相结合,把参加技能竞赛与建立创新工作室相结合,既要培养出一批技能精湛的现场操作能手,又要努力培养出一批首钢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