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是永恒的追求 ——记首届“首钢工匠”获得者刘建斌

发布时间:2019-10-16 08:48:11

【人物档案】

刘建斌,1986年参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首钢股份公司炼钢作业部首席技能专家,炼钢白班作业长。多年来,他凭着对连铸事业的热爱,扎根板坯连铸机,组织SSTC项目攻关团队,总结提炼出“连铸漏钢控制最佳方法”,洁净钢控制水平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发明创造《一种用于中间包水口在线烘烤的装置》国家专利。1996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2010年北京市特殊津贴、北京市技术能手,2016年获得北京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先后6次获得首钢劳动模范。


【获奖感言】

“感谢各级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励。选择首钢、扎根首钢、奉献首钢,是我一辈子的骄傲,是首钢培养和锤炼了我,让我从一个莘莘学子,一步步成长为‘首钢工匠’。我将把这份感谢与感恩化作行动,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力量奉献给首钢,勤奋敬业,激情逐梦,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努力做到更好!”


三十多年来,刘建斌坚持把连铸浇钢这一件事重复做了千次万次,秉承精细苛求、追求极致的务实作风,带领同事们做到了日常操作中少出错、不出错、避免出错,生产经营管控指标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先水平。


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困难


1986年,刘建斌从首钢第二冶金技术学校毕业后投身到二炼钢厂的建设中,当时叫炼钢厂二车间,工程叫做“首钢炼钢移地大修工程”。投产试车时,刘建斌坚决加入开机队,积极发扬敢打敢拼、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把每一个工程细节都了解透彻,可谓是“无孔不入”,跟踪设备安装进度,学习掌握设备原理、控制方式、设备养护常识,每一项都认真学习、系统思考、总结提炼。几个月下来,竟然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十几个笔记本。鉴于刘建斌的积极表现,车间领导决定他到中包岗位进行锻炼。中包浇钢岗位直接面对的是1000多度的钢水,既需要过硬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果断勇敢、不畏艰险的勇气,面对突发故障,要求浇钢工迅速做出判断,及时处理,将被动的生产局面扭转回来。


在一次大包连浇过程中,由于当班的大包浇钢工经验不足,没能及时清理堆积在钢水入口处的“钢瘤”,最后一炉钢水浇注时,当滑动水口打开的一瞬间,整个钢流砸在“钢瘤”上,顿时火光冲天,现场一片火海。只见刘建斌几步跑到中包车上,一把将大包工推到几米外的安全位置,随手带上面罩冲到中包车上,用烧氧管愣是给“钢瘤”烧开一个洞,钢水顺利进入了中包,事故消除了,大家也安全了。


1988年,首钢老二炼钢开始上大板坯,刘建斌主动请缨参加项目的施工、调试、热试工作。1989年底,大板坯成功进行了热试车。然而,如何实现快速顺产打产、如何实现人员和设备的有效结合,给大家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刘建斌回忆,“当时这台板坯铸机平均每周都得漏钢5、6次,大家不是在浇钢,就是在切坯子。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都是未等铸坯冷却,泛着红就开始切,从最初的处理一次卧坯事故用6、7个小时,到最后我切1.6米宽的铸坯,一刀用不了10分钟,为啥要这么快呢?扇形段内的温度逼得你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故抢修。现在私底下和一些铸机的老人聊天,回想起那段经历,我们的眼睛都是湿润的”。


敢于较真、敢于要求、敢于创新


刘建斌先后参加过8台连铸机的开机工作,每次负责的岗位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始终感觉到荣耀和压力并存,每一次都需要拿出百分之一百的状态,以强烈的责任心、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到尊重工艺、尊重科学、尊重原则。5号机试车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6流结晶器水流量压力不匹配,生产调度要求尽快热试。刘建斌提出,结晶器水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进水和补水的压力一直在波动,这种情况下冒然试车势必带来很大的风险。


最终,所有的施工人员和领导被他说服了,决定系统排查结晶器水的问题,彻底弄清楚了再组织热试。这件事儿虽然对热试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他敢较真、不讲情面的做事风格得到了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


“把工作做严做细,把工作做在前头”,这是他对板坯铸机的理解。就拿开浇弹簧的码放来说,横着几排、竖着几列,每一列的两侧和中间码放的形状都有严格的要求。一次,他的徒弟在码放时去掉了最上层的10来个弹簧,匆匆铺好冷却钉销后就准备生产了。正赶上他例行检查,通过测量发现不对劲,中间的厚度明显比两侧要厚,肯定是弹簧的数量不够造成的。他当下找到责任人,追问情况,组织制定整改方案,有效避免了严重的漏钢事故。


勇于总结、敢于担当、勇于笃行


围绕新形势、新使命、新担当下的任务要求,2017年“刘建斌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汇集了一线操作、技术、设备等多层次人才,重点围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集中发力,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持续开展技术指标攻关。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成果是,创新工作室团队连续创造了四台铸机自投产以来“两个1000万吨不漏钢”的纪录。


“刘建斌创新工作室”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细节培养。从标准化操作指导书、细节跟踪到现场总结提炼,每一个细节、每一步操作都做到精益求精、不差毫厘。“在遇到一些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我都鼓励大家客观地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大家发言讨论的积极性,做到正确的引导,让整个团队多年来一直保持了‘学中干、干中学’的良好工作氛围。”刘建斌如是说。


从事连铸工作30多年以来,刘建斌始终坚持把技术传承、经验传承放在首位,引导岗位青年职工主动学习、乐于创新的奉献精神,累计培养首席技师5名,高级技师10余名、技师20余名,为首钢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采访手记】

采访刘建斌师傅的过程的确费了一番周折,主要是能让他坐下来的时间比较少,因为他实在忙。忙,不仅是因为他工作任务繁重,更因为他每项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早上踏进办公室的一刻起,一天要浇多少炉,有什么钢种,哪些是试验钢种、哪些钢种的操作要点需要更新,岗位是哪个班,哪个浇钢工最近操作不太稳定,哪些班组的指标最近不太好,哪些设备中夜班出现了波动……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在他的脑海里转一圈。一天中,他不是在现场盯着各项操作,就是琢磨着改善设备和工艺参数,而且几乎涉及到连铸系统的技术操作会议都需要他参加。完成这篇报道,笔者前前后后约了七八次,实在没办法就堵在他办公室,其间还耽误了他两次吃饭时间。

采访中,有一句话很受感动,“也许我这辈子注定是为连铸活着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自豪,把一辈子的热情和精力投在了一件事儿上面,善作善成、久久为功,这就是专注、敬业、笃行、执着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