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 学无止境 ——记首届“首钢工匠”获得者马利友

发布时间:2019-09-25 08:46:09

C4699CFA8F60E178B0F54775276ACB88.jpg

不久前,首届“首钢工匠”表彰活动圆满结束,此次获得“首钢工匠”称号的12位获得者中,52岁的马利友位列其中。他从事自动化维护和计算机仪表设备维检工作33年,成为解决PLC网络干扰、检测仪表失准、冗余系统配置等现场疑难问题的专家,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套自主研制的轧后库无人天车项目,完成了拆捆带机器人、贴标机器人、捞渣机器人和焊标牌机器人的自主研发设计工作。目前是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能装备部技术总监,曾获得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劳模、北京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并连续5年获得首钢劳模,首钢勤奋好学之星形象大使,多届能工巧匠等荣誉。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千锤百炼的项目实施、优化中升华。马利友作为计算机硬件技术领域科技工作者,全面掌握电气专业、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在项目实践中磨砺出日益精湛的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2018年,他带领智能装备团队深度钻研开发完成机器人多应用方向产品,先后完成了多个新产业项目的方案设计、招投标、项目实施与调试工作。其中内外部市场项目9项、方案设计与投标13项、中标实施6项。主要包括京唐公司冷轧作业部2230连退全自动拆捆带机器人、迁钢硅钢酸轧入口全自动拆捆带机器人、迁钢硅钢连退入口全自动拆捆带机器人共计六台机器人项目,现已全面完成实施验收,并投入生产使用。作为项目总监的他,带领团队克服现场复杂工况,成功将机器人整体拆带平均成功率稳定在99%。机器人智能装备进一步多应用方向研发,他和团队成员还成功推广实施首钢水钢棒材焊标牌机器人项目,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酸轧机组出口自动贴标机器人项目等。


坚持学习  开阔眼界  提升能力


1985年,马利友从北京一冶技校毕业后来到北京钢厂成为一名岗位操作工。工作之余,他喜欢琢磨些电子元器件,希望能够通过简单的设备改造,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钢管混批现象。于是他凭借在学校所学的电子方面知识,自学参考资料,经过不断改进,自制出红外分批器应用在岗位上,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减轻了岗位工人劳动量。两年后,马利友考上了首钢培训中心的电子技术专业,经过两年全脱产学习,他系统学习了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知识,毕业后来到首钢计控室成为一名计算机维护工。


从1989年至今,马利友几乎天天和计算机和电子仪表等电器设备打交道。回忆刚接触这项工作时,马利友的师傅曾教导他,要重视对设备构造和功能的了解,只有掌握了才能准确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既能减轻劳动量,更能为维护设备节省时间。那时的电器设备大多数只保留了电器图纸,没有说明书,想要真正了解设备功能构造,除了找曾经的检修人员借手抄版本说明书外,只能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找线索。马利友将能找到的设备说明手抄本全部手抄收录,剩下的就靠自己在相关资料书里不断查找分析。他说:“遇到不懂的问题绝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弄明白,否则心里一直不踏实。”通过不断学习积累,他逐渐掌握了更多专业技能。在一次检修维护现场,他的同事发现设备出现连电报警,检查设备电源进出线路均发现有带电现象,判断为设备误报警。当马利友赶到现场仔细观察后,凭着对设备功能的了解,初步怀疑是设备接地线路带电,经过测试确认了问题并顺利解决。


1997年,由于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马利友被调到首钢计控室维护车间技术组。在这里他不仅要处理设备疑难故障,还要参与设备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这对于马利友来说是一个更高的挑战。要做好设备技改工程,不仅要掌握单个设备的功能、运行模式、程序设计等知识,还要有整套设备间的匹配、优化、布局等宏观概念。马利友需要更广阔的眼界和知识面去完成新的工作内容。业余时间他沉浸在专业书籍的海洋里不断充实,工作中虚心请教不骄不馁。


马利友知道,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必须要系统全面的学习深造。2004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攻读北京电大电子工商管理专业专科,四年后,他继续攻读了该专业本科。2011年,马利友成功拿到了北京电大电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来到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勇挑重担  积极探索  攻坚克难


工作中,马利友多年如一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严谨敬业,每一个细节中体会做事的乐趣。哪怕是很简单的工作,也恪守着工匠精神。


作为首自信智能装备产业领军人,马利友通过钻研学习和发扬创新精神,赶追国内领先技术。项目研发过程中克服了无人天车技术知识面广、跨专业多、人员紧张等困难,与技术组共同完成了整体方案设计、论证、设备选型、立项等工作,优化了车辆装卷卸卷扫描、车辆防撞和鞍座扫描功能。2018年12月,成功中标京唐公司冷轧部高强钢连续酸洗生产线及热基镀锌生产线智能仓储项目。新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首钢无人天车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产业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自信智能装备产业的稳健成长离不开马利友及其团队的钻研、开拓、创新精神。他日夜奋战在一线,带领团队全面完成整体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调试等一系列重点、难点工作。为了使车辆、鞍座识别率达到100%,他与智能装备组成员经常奋战在生产一线调整数据,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实现目标。他坚持不懈地学习智能制造新理念,既保证首钢无人天车和机器人拆捆带等重点工程建设,还兼顾外部市场项目,出色地完成对重点工作的技术支持、科研攻关、重点设备改造和疑难故障处理等工作。


马利友不仅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还主动带领青年职工参加科技项目攻关,培养青年技术骨干迅速成长。着力提升装备组和三地维护人员工业机器人编程水平,培训安川和ABRobotStudio机器人编程,为年轻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他的理念中,年轻人有想法、有活力、有干劲儿,缺乏实践积累和经验积累。他严格要求,认真对待,不妥协,不懈怠,帮助年轻职工补短板,要求他们必须扎实学好本领。他说,“不能压制他们的能力和才华,但必须打好基础,希望他们能够站在我的肩膀上自由飞翔”。马利友通过师带徒形式,培养出北京市劳动模范邱成国、首钢劳动模范李长龙、首钢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者韦杰辉、首钢技术专家钱宏智、首钢技术专家郭立伟等一大批技术骨干。


被评为首届“首钢工匠”,对于马利友来说不仅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多的是责任担当、是鞭策动力。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决心围绕首自信研究所的核心任务,在“十三五”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面对着调整与机遇共存的发展契机,全身心地投入到机器人应用、无人天车和智能制造等新产业的研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