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究院科技赋能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1-01-22 08:56:00

00000.jpg

“十三五”已收官,“十四五”再扬帆。回顾五年奋进路,技术研究院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团结拼搏,用聪明才智攻克创新难题,用辛勤汗水浇灌发展沃土,产品结构调整实现跨越进步,工艺技术研究培育竞争优势,创新管理工作助力改革发展,奏响了一曲攻坚克难、善谋善战的奋进乐章。

2015年末,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结构性分化趋于明显。为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国家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经济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推动力。

技术研究院作为集团科技创新和研发推广的牵头组织单位,抓住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将“产、销、研、用”高效串联起来,超前策划、精细部署、团结协同,做到谋定而后动,动则出实招、见实效,为集团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助力。

产品打头阵  结构优化树品牌

产品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坚实根基。首钢的产品推进工作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产线为中心、以效益为标尺,在做优做强钢铁业上深耕细作,瞄准国家重点工程、战略客户和高端产品,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开发节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持续优化工作流程,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环保限产影响,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意识、质量意识,产品研发不断开辟新天地。

以产品优势进军高端市场。“十三五”期间,产品推进工作在高端领先上持续发力,汽车板年度总量迈上300万吨级台阶,国内市场占有率跻身行业亚军。合资品牌供货量实现翻番,成为宝马、北汽、长城、吉利等客户的主要供应商,日系汽车和上汽大众供货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

产品强度等级由780MPa拓展到1200MPa,锌铝镁产品和免中涂外板成功实现“领跑”。“十三五”累计出口量比“十二五”增长达3倍以上;电工钢无取向产品连续六年单体工厂产量全球第一,家电领域市场占有率49%,超薄规格取向硅钢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稳坐国内头把交椅;镀锡镀铬板产线产能利用率达108%,国内排名第一,成功迈入国内镀锡板生产企业第一方阵,产品批量出口美国、意大利、泰国等。DR材实现DR—9M以下级别全覆盖,一次材最薄供货厚度仅0.12毫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首发优势实现创新领跑。集团聚合争先动能,激发创新活力,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推动产品研发持续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实现首发新产品35项,其中:全球首发5项,国内首发30项。汽车板用增强成形性双相钢DH590-DH980、高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35SW1700H和25SW1250H、汽车用复相钢CP780CP-CP1180、超高强度热轧酸洗复相钢HR800CP-1000CP等产品实现系列首发。460MPa级耐火耐候钢钢板、螺栓和配套焊材实现成套首发;双相车轮钢SRS650的首发,使首钢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第四代轻量化轮辐和轮辋全套钢材的供应商;动车组车轴钢EA4T的首发,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免涂装塔架用钢SQ420H、双面搪瓷钢SRT480、不锈钢复合板等首发产品在绿色化、长寿化、轻量化等方面优势明显,引领下游产业升级作用逐步显现。

以质量优势擦亮首钢品牌。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唯有质量过硬,才能一马当先。产品团队坚持眼睛向内,建立质量问题“挂牌督办”工作机制,围绕产线生产瓶颈、产品质量缺陷开展攻关,推进产品质量问题“先挂账、再交账”清单式管理。做细做实质量异议闭环管控,针对质量问题制定实施个性化整改措施后,将连续跟踪十二个月不再发生问题反复作为评价方法,并以客户是否满意为最终交账标准。“挂牌督办”机制有效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十三五”末全年受理质量异议比“十二五”末下降50%以上,带出品率降低16.8%以上。产品质量得到了行业龙头企业的认可,汽车板获得宝马“质量卓越奖”;电工钢获得西门子“全球最佳供应商”评价;家电板蝉联海尔集团优秀模块商最高奖“金魔方奖”。

以实力优势亮相重大工程。近年来,首钢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内外多项重大工程都留下了深深的首钢烙印。汽车板与国内外70余家主机厂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奔驰、宝马、大众、日产、丰田等高端车企的主要供应商。电工钢应用于“西电东输”重点工程乌东德水电站、高铁首套智能化变电站、在建总装机容量世界最大的三峡白鹤滩水电站。镀锡板实现国内高端客户全覆盖,成为奥瑞金、中粮等龙头企业的稳定供应商。水电钢用于“一带一路”沿线8座大型水电站,海洋工程用钢用于“蓝鲸1号”钻井平台。高端桥梁钢独家供货世界首座高低矮塔公铁两用斜拉桥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和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高强船板独家供应国产世界最大散货船“新一代超大型40万吨矿砂船”。管线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用于新疆煤制气管道工程、中俄东线工程。高建钢应用于冬奥滑雪大跳台、雄安新区高铁建设项目。耐火耐候钢等新型绿色产品应用于北京大兴机场、凤凰黄河大桥,耐候塔架用钢应用于工信部环保型耐候输电塔架项目,耐候桥梁钢应用于八纵八横铁路网重点工程。采用首钢大功率机车车轴钢的高原型电力机车驰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

以服务优势赢得用户口碑。首钢密切关注用户体验,着力打造“制造+服务”整体优势,形成月度客服例会制度,成为反映客户需求的重要“喉舌”。组建了涵盖选材甄别、工艺设计、结构优化到安全性能评估的整车EVI技术团队。“十三五期间”,完成41款新车型先期介入,EVI项目增加产品供货比例由4.3%提升至11.0%,合同兑现保持稳定高水平,整体合同兑现率95%以上,重点客户整单兑现率92%以上。形成以水电钢、耐候钢等为代表的产品、焊材、紧固件用钢、焊接技术的用户整体解决方案。在国内设立13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具备177万吨高端冷轧板材加工配送能力和激光拼焊等生产加工能力。汽车用钢技术论坛、日产“首钢日”、宝马首钢媒体日、电工钢用户技术研讨会等成为首钢服务客户的品牌活动。

工艺勇争先  能力升级唱好戏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需求升级催发生产变革。如果说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法宝,那么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突破则是保障支撑企业高质量生产的“定海神针”。“十三五”期间,技术研究院坚持以提升产线制造能力为目标,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追求,聚焦钢铁产品研发和工艺研究不平衡的问题,瞄准瓶颈短板,强化工艺攻关,集中精锐力量实施精准突破,着力开展“首创工艺、首开设备”培育研发,坚定不移推动技术领先成为首钢核心竞争力。五年来,科技创新对产线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改进的支撑作用不断突显,助力集团实现“三个跑赢”和“双百”工程成效显著。

绿色炼铁示范平台已具雏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钢坚持国有企业责任担当,响应国家低碳环保发展要求,铁前团队积极投身绿色生产研究,开发了高铁低硅碱性球团矿制备技术及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技术,京唐三座5500立方米高炉球团比达到55%以上,渣比降低至218kg/t以下,燃料比降低至475kg/t。针对因疫情秘铁停产的紧急情况,开发零秘细粉球团配料生产技术,京唐高炉保持高水平顺稳运行,高炉系数达到2.35t/m3·d以上,负荷最高5.7,铁成本行业排名第三。在烧结工序实现了蒸汽喷洒,烟气循环等技术的应用,烧结矿粒度提高10%,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污染物均实现减排20%以上。集成开发了钢铁流程超低排放技术,攻克了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相关的技术难题。建立了炼焦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优化强粘煤和进口煤配煤结构,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同时实现炼焦降本3%。

高效洁净炼钢平台基本形成。炼钢团队立足低成本、高效率研发目标进行工艺技术攻关,成功开发了转炉高效复吹技术(SEBC)、超低碳钢RH高效精炼技术(SVDC+SCHR)、连铸坯亚表层洁净度控制技术(SSCC)等具有自主产权的炼钢、精炼、连铸新工艺;迁钢2号转炉、京唐1号脱碳转炉的碳氧积控制到全炉役平均0.0015,京唐超低碳钢冶炼转炉出钢温度降低至1647.5℃;超低碳IF钢中间包钢水氧含量平均0.0015%;迁钢4号连铸机单浇次最高连浇炉数达到508炉,京唐一期、迁钢最高月产达到92.15万吨、71.63万吨。

高端板材轧制技术持续进步。轧钢团队围绕提质增效下功夫,IF钢板坯出炉温度由1280℃降低至1180℃,氧化缺陷发生率由10—45%降低至0.5%以下。自主开发了轧后多段冷却技术,创新提出将MT(中间温度)作为轧后冷却技术关键控制参数,双相钢、复相钢CT控制精度从50%提升至85%。电工钢厚度精度达到±1.5μm,横向厚差典型值<5.5μm。国内首家、国际第三家掌握连退在线二次冷轧技术,实现0.14mmDR材在线稳定轧制,在线二次冷轧DR材占连退DR材比例超过90%。实现0.12mm规格极薄带稳定批量生产。热轧、冷轧带钢头尾厚度控制精度大大改善,实现了DP1180及以下级别超高强钢批量稳定生产。

智能制造助力生产降本增效。智慧供应链协同平台强化了产销衔接和质量一贯制管控,大幅提升了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和管理效率。钢铁业产销一体化项目上线运行以来,合同处理时间由2天缩短至不到10小时。股份硅钢一冷轧智能工厂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整体提高23%,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9%,能源利用率提高11%,运营成本降低22%。无人化、少人化技术实现多点开花,轧后库无人天车吊运时间由6.0分钟减少到4.5分钟,连退操作室合并减少操作次数30%,智能磨辊间实现轧辊的全自动磨削和一体化质量检测;首开“智能翘曲检测”设备成功应用于京唐镀锡产线,首开“钢卷轮廓智能检测”设备应用于京唐镀锌、酸轧产线;轧机轧辊的空间位置检测系统实现一键式秒级检测;跨工艺、自动化、信息化、图像检测等多专业协同的智能制造团队建设已初步形成。

尖端前沿技术实现超前布局。技术研究院在着力解决当前当期的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坚持登高望远,发挥科研机构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适度安排科研力量投入尖端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实践。在金属3D打印方面,激光同轴送粉增材制造技术在股份、京唐热轧产线进行了5个轧机牌坊窗口面修复工作,使用寿命提高5倍以上,修复的轴承座、垫板等多种部件投入使用,实现了该项技术在集团内部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重要突破。利用铺粉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首钢厂东门”模型,在百年首钢展览中引起各界关注。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与国内高校、碳纤维复材企业搭建了“金属—碳纤维复材”试验及制造平台,完成了“S梁”样件的金属—碳纤维复合制造和性能评价,实现了“冷轧薄板+碳纤维复材+冷轧薄板”的三层复合和“冷轧薄板+碳纤维复材”的双层复合,三层复合条件下复合板比钢板强度提高50%以上。在石墨烯应用方面,开展了石墨烯处理焦化废水的稳定性研究、光源研究和处理参数等的实验室研究,数据显示石墨烯在光催化降解COD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管理夯基础  活力激扬促发展

技术研究院作为集团科技管理归口部门,全力落实集团深化改革要求,以完善管控体系、提升管控能力为核心,对内改革优化,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动能。五年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荣誉奖项层出不穷,专利标准成果丰硕。

看制度,在优化完善中保驾护航。转型发展,制度先行。近年来,技术研究院集中力量对科技项目、科技奖励、专利、产品标准化等主要创新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拓展了制度的管控范围,实现集团业务全覆盖;提升了管控效率,建立了从科技项目立项到科研成果验收的全链条管控体系,优化了管理程序,推动了研发成果的落地转化和知识产权的科学布局,促进了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实现了与国家、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为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还组织创建了集团科技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打造旨在实现对科技项目、管理创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从而给科研工作提供及时、丰富、全面的科技资源服务,让创新工作事半功倍、如虎添翼。另外,在激励机制上建立了以科技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实施过程、实施结果及后续推广持续奖励为手段的科研项目推进奖励政策,推动科研团队研发水平持续进步,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产生。

看体系,在改革创新中展现成效。随着首钢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产品研发也已具备由复制、跟随型向原创、引领型升级的基础,客观上对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3月,技术研究院迁顺技术中心、京唐技术中心挂牌成立,这标志着集团研发体系由“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派驻站模式向“一院多中心”的新型模式改革正式落地实施。在科研分工上,技术研究院以“创新、引领”为核心,聚焦“首发产品、首创工艺、首开设备”,围绕共性工艺、先进材料、尖端技术等进行研发;技术中心以“及时、高效”为核心,聚焦改进型产品开发和产线工艺技术进行研发。研发体系改革实施一年多来,技术研究院与基地的协同创新越发默契,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合力逐步增强。实现了年度重点科研项目的统一论证、统一评审、统一管理,2020年两个技术中心共启动46项“及时、高效”类科研项目,目标完成率达到95%;技术研究院与技术中心协同开展科研项目38项,目标完成率达到95%。2020年首钢集团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技术中心助力获冶金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在产品开发和工艺攻关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京唐特大型高炉球团比冶炼突破55%,股份全炉役碳氧积均值降至0.00148,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看成果,在厚积薄发中创新突破。首钢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企业经营生产的支撑作用,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写在首钢改革发展的大地上。“十三五”期间,集团创新成果获国家、行业和省级以上科技奖70项,其中“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高炉低碳冶炼用优质球团矿开发与应用”等9项成果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高性能低合金耐蚀钢系列钢种研制及应用成套技术”等3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首钢技术中心在全国1300余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连年被评定为优秀,稳居冶金行业前三名。

看专利,在量质齐升中突显原创。首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积极践行创新发展理念,长期致力于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专利产出能力持续增强,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效果持续显现。“十三五”期间,首钢完成专利申请489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701件;获国家专利授权3227件,其中发明专利1461件。2件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件专利获“北京市发明专利奖”。首钢被授予“全国专利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工信部“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2020年在全国161家钢铁企业专利创新力排行榜中,首钢集团获“最具专利创新力企业”称号,排名第二。

看标准,在行业变革中体现担当。首钢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集团化标准管理体系,以标准规范推动企业不断实现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工艺进步,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十三五”以来,首钢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239项,其中国际标准10项。标准领域由“十二五”期间的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扩展至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城市服务,形成了标准集群;完成了“全球冷轧汽车板标准分析与研究”等标准研究成果,服务于企业销售、研发人员和用户。首钢标准项目荣获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17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获得钢铁标准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首钢集团荣获北京市石景山区标准化先进企业(2016年—2020年)。在首份《2016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大数据报告(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中,首钢集团以指数94分名列冶金行业第一位,全国各行企业第七位。2019年工信部“百团示范标准”中首钢2项团体标准入选。

看资源,在开放合作中协同共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闭门造车绝非创新进步之道。为了提升自主研发效率,技术研究院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利用首钢内外优势资源,聚集各方能量形成研发合力。“十三五”期间,首钢准确识别国家需求脉络,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承担纵向科技项目38项,确保与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同频共振,牵头与一汽等企业联合中标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与中国农机院等单位联合中标“农机用钢新材料应用示范平台”。“镀锌高强汽车板专用生产线”获国家技改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大力开展产业链和产学研合作,与帝国理工、北京金隅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下游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22个,不仅有效解决了科学瓶颈问题,还强力打通了产业链“堵点”,为进一步加深战略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助力。

党建聚人心  团结奋进谱新篇

党建领航,炼就改革发展“定盘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改革发展的“根”和“魂”。技术研究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党建工作落实落细到最后“一公里”。在党员教育培养上下功夫,领导人员“头雁”领飞,广大党员振翅跟随,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展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期间,技术中心人员在基地连续坚守50余天,6月下旬又坚持一个月。由于秘鲁疫情爆发,导致京唐出现秘鲁粉资源不足,科研团队勇挑重担,紧急开展了19种替代资源试验研究,为基地解决了燃眉之急,保障了高炉的稳定生产;小焦炉班组强化科研开发与产线应用相融合,积极开展配煤研究,不仅支撑了配煤降成本2000万元,还为京唐铁焦平衡、高炉顺稳发挥了重要作用;援藏青年党员张侠洲提前返藏,投入技能扶贫事业,在得知组织需求后,毅然决定增加一年援藏时间,他的先进事迹被刊发在《中国冶金报》《首都建设报》等一线媒体上。关键时刻的点滴行动让红色党旗更加鲜艳夺目。

人才培育,锻造科研开发“生力军”。技术研究院秉持“一流的人才才能干一流的事业”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队伍建设,以提升“领头羊”力量引领创新事业快速进步,举办领导人员培训班,突出特色、精选课程,提升综合领导能力。打通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形成了“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首席技术专家”的领军人才队伍,以团队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健全完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选拔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改革契机,为科研人员搭建成长平台,缩短成长周期。丰富培养机制,选派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单位锻炼,赴集团生产、销售一线挂职,提升综合素质;选派科技人才赴国外知名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客座研究,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举办“大师进首钢”“首席大讲堂”等独具科研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进行主旨宣讲,了解掌握学术前沿与行业动态,启发科研思路。党的十九大代表、首钢工匠刘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李斌,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青格勒,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刘锟,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滕华湘、李海波、赵志星,他们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为职工争相学习的优秀榜样。

文化涵养,绘出守正创新“同心圆”。技术研究院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风正气顺心齐”的和谐科研氛围,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在创造产品价值中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与企业共同发展。针对科研攻关节奏快、突破难、压力大的特殊情况,技术研究院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知识讲座与互动沙龙,让职工学会情绪调节和自我解压,达到“治小病治未病”的目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开展了专题心理辅导,帮助职工化解内心疑虑,树立良好心态,最大程度减小疫情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科技创新故事宣讲会”成为职工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普通职工登台讲述自己的科研故事,身边人的故事更真实更动人更有说服力,听到动情处,每每令台下职工热泪盈眶。针对科研工作需要长期出差的特殊情况,形成了长期出差职工特别关爱机制,开展志愿帮扶,强化人文关怀,尽全力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大家牢记“企业就是职工的坚强后盾”。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步走、足球赛等体育活动,提高职工身体素质,打造过硬团队作风,让“搞科研更需强体魄”的思想认识深入人心。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动力。作为首钢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输送基地,技术研究院将继续坚守职责使命,勇于开拓进取,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院为目标,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集团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为首钢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