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助力矿山提“智”增“绿”
发布时间:2025-08-08烈日灼灼的首钢迁安矿区,生产现场热火朝天,一队看似寻常的运输卡车,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有序穿梭,仔细观察却发现,驾驶座上空无一人,这些竟是无人驾驶的电动宽体矿车。在这片看似“传统”的作业现场,一场由无人驾驶引发的科技革命恰如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创新驱动,无人驾驶开辟“新战场”
自今年初无人驾驶矿车在水厂铁矿建材产线实现规模化应用后,运输自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无人驾驶”已成为首钢矿业新质生产力的代名词。
在成功经验的“牵引”之下,这股无人驾驶的科技风迅速吹到了大石河铁矿裴庄建材产线。7月7日,该产线进行无人驾驶系统混编试验;7月18日,第一台车驾驶员下车;7月26日,9台车辆驾驶员下车;7月27日,产线日入选量超4万吨,创历史新高……
北、南两个矿区无人驾驶项目的相继成功,不仅仅是单一科技项目的简单复制,更是首钢矿业深入践行“一引领两融合”,不断更新发展思维,运用数智利器赋能企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缩影。
今年以来,首钢矿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3项成果分别荣获河北省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技术研究,与河北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建战略合作关系,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68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全国机冶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项,“金点子”评选累计产生1242项次进步指标;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大石河铁矿终端站“黑灯工厂”实现现场零操作,杏山铁矿1400E铲运机完成前向自主运行开发,唐首马铁矿中深孔台车实现远程操控……
精耕细作,创下多个“第一”
十余台电动宽体矿车有条不紊地进行运输作业,几公里外的指挥中心内,调度平台实时画面上,电动宽体矿车的运行状态一览无余,它们有的满载物料前往卸料区,有的在缓慢倒入破碎站内准备卸车,有的按照调度指令前往装载区装车……在这一过程中,现场内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
一边是数十吨重的电动宽体矿车在现场井然有序、日夜不息地穿梭,一边是司机坐在凉爽舒适的监控中心进行远程调控,无人矿车自主运行后,效率大幅提升,人力资源大幅节约,职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职工工作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
水厂铁矿汽运作业区副区长陈小松说:“到目前无人驾驶项目已运行8个月,其间,我们创下了四个第一。一是连续两个月在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完成无人驾驶矿车试运行;二是从首台无人驾驶矿车投入运行到驾驶员下车进入全流程作业,仅用时24天;三是无人驾驶项目日均接管率保持在10次以下,在国内矿山中排名第一;四是无人驾驶矿车小时产量对比人工驾驶同期数据,已达到人工驾驶效率的100%,在国内矿山中效率发挥最好。”
“裴庄产线无人驾驶项目不仅在首钢矿业范围内首次实现混编作业,还自主完成了线控底盘改造,这在国内尚属首家。”谈及项目,大石河铁矿裴庄作业区区长孟令鹏自豪满满。
从试验到应用,从陌生到熟悉,新技术、新理念、新行动,不仅实现了作业模式的革故鼎新,也催生着产业工人队伍知识机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绿色发展,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电动宽体矿车的规模应用,不仅促进了传统作业模式的变革,环保和经济效益同样显著。
“纯电车的使用本已大幅减少碳排放,加上车辆的行驶路径与速度均得到智能优化,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浪费,为矿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技术动能。目前,首钢矿业电动矿车占比提升至68%,能源费用下降60%。”首钢矿业能源环保部能环室主任张彦军说。
“纯电动无人驾驶矿用车在提高车辆运输效率、节能减排、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且智能化、绿色化特点显著。”大石河铁矿副矿长卢景强说,“通过建设智慧矿山,企业在提升矿山生产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安全管理、节能环保以及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
为持续推动矿山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首钢矿业围绕光伏发电、绿色运输、生态修复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增添绿色发展底色。创新“光伏+修复”模式,充分利用关闭尾矿库土地,建成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1.8亿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9万吨,绿电收益超2000万元。推进绿色物流,铁路运量规模连创历史新高,2024年、2025年运量连续突破6000万吨。强化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完成排土场生态重建10000余亩。水厂铁矿、杏山铁矿分别被评为国家级、河北省级绿色矿山,水厂铁矿、大石河铁矿、杏山铁矿成为河北省铁矿采选业绩效评级引领性企业。
未来,首钢矿业将大力实施绿色增值行动,通过进一步提升固废资源、绿能、生态等价值贡献度,持续打牢资源、环境、安全多维一体的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绿色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