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玫瑰逐“绿”行——记全国劳动模范、首钢科学家青格勒吉日格乐

发布时间:2025-05-12

2025年4月,北京春意正浓。在首钢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位身着白色工装、扎着利落马尾辫的研究人员,正忙碌地操作实验设备,开展着实验研究工作。这位被同事称为“钢铁玫瑰”的蒙古族姑娘,正是刚刚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首钢科学家青格勒吉日格乐。在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她扎根高炉炉料生产一线、投身科研攻关,在推进首钢和钢铁行业的绿色制造、低碳发展工作中,书写了一份关于创新、坚守与使命的青春答卷。

从“草原女儿”到“钢铁玫瑰”

1979年,青格勒吉日格乐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里的一个牧民家庭。广袤的戈壁赋予了她开阔的视野,也让她对自然生态的脆弱性深有感触。1998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从此与钢铁结缘。

“第一次看到高炉喷涌的铁水,飞溅的铁花释放出耀眼的光芒,那壮观的场面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回忆起初见钢铁厂的场景,她目光灼灼。

钢铁,是工业制造业的脊梁。世界上一切有力量有高度的人工物体都是钢铁的杰作,小到汽车家电,大到舰船桥梁,人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钢铁。传统炼钢高能耗、高排放,建造一座绿色发展、低碳排放的钢厂是所有钢铁人的梦想。

怀抱梦想,青格勒毕业来到首钢。那时,恰逢首钢搬迁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京唐钢铁厂。当她第一次踏上曹妃甸,看着吹沙造地的壮观景象,听着师傅描述将从大海上崛起的钢厂,青格勒暗下决心,要用创新攻关助力建造中国钢铁“梦工厂”。

牛刀小试拓展铁矿资源,创新技术助力生产降耗。针对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原料存在断供风险的实际情况,青格勒团队研究了大量不同种类的铁矿石,攻克了复杂物相铁矿石的难制粒难固结和难反应的行业难题,实现了高烧损、难焙烧铁矿石在球团工艺中的应用,形成了多种不同铁矿石的应用技术库,基于该技术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为我国高炉炼铁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基础。同时,他们还开发了大型带式焙烧机高效低耗运行技术,攻克了球团矿生产过程能耗高、质量不均匀的难题,研发出了球团矿低温焙烧技术和新型焙烧装备系统,使京唐504平方米大型带式焙烧机的工序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敢于打破常规给大高炉改“食谱”

钢铁的绿色发展,关键在高炉炼铁,核心是降低碳排放。我国高炉炼铁一直以烧结矿为主、球团矿为辅,生产1吨烧结矿会产生200多公斤碳排放,而球团矿则仅为其三分之一。在京唐钢铁厂二期建设中首钢集团确定了通过高炉大比例球团矿冶炼技术降低碳排放的发展方向。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打个比方,高炉炼铁就像是人吃饭,各种原料就是它的“口粮”,高炉有它自己的脾气秉性,从大比例烧结矿改成大比例球团矿,就像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一样困难。

这看似简单的原料比例变化,改变的却是超大型高炉炼铁的“饮食结构”,需要面临严重的“消化不良”问题,这不仅在国内是首次,国际上也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

为把想法变成现实,不熟悉热工知识,青格勒和团队就从头学起;不掌握原料特性,他们就不断摸索;没有经验可借鉴,他们就反复实验。为了加快进度,有时候一天需要进行十几个方案的实验,配料、混料、造球、筛分,十几套完整流程是对体力和脑力的严峻考验。碱性球攻关实验期间正值酷暑,加上高温焙烧试验,实验厂房内室温经常达到40多度,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混着铁矿粉流下一条条黑印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青格勒在钢铁这个被认为是男人世界的行业里,打下了她独有的青春印记。经过500多次实验,成功开发出了优质低硅碱性球团矿,在5500立方米超大型高炉实现了50%以上工业应用,为国内高炉炼铁降碳减排作出了重要示范。这对于我国有近千座高炉的钢铁行业来说意义非凡,他们因此荣获了2020年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带领团队在绿色低碳“前沿”冲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后,我们意识到,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存之战。”青格勒吉日格乐说。首钢集团将绿色低碳前沿技术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开展了多项研发和实践工作。

在新的发展需求下,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等技术在钢铁行业成为关注焦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既是责任也是机遇。要把这些技术融入到钢铁行业内,需要更好地掌握前沿深度脱碳技术。

面对新的领域、新的方向,青格勒选择了迎难而上。她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工艺技术方案和装备制作方案,把钢铁、化工等跨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创新,探明了氯化物、有机硫、无机硫等杂质对碳捕集的影响,开发出了高炉煤气高效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目前,位于首钢京唐的碳捕集中试装置运行稳定,煤气脱碳率、硫化氢脱除效率等指标均好于预期水平。这些研究,将为钢铁行业探索深度脱碳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将实验室研发的新技术尽快投入工业化应用,在生产现场总能看到青格勒的身影。如今,她正带领着团队全力以赴投身在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等低碳绿色新技术领域,在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工作中的她总是充满激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始终如一的执着专注,不达目的不罢休。”同事们这样评价青格勒。参加工作以来,她带领团队完成了20余项科研攻关项目,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发明专利20余项。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2年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从草原到首都,从实验室到现场,从首钢到人民大会堂,青格勒吉日格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和“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创新奋斗史,更是一曲首钢科研人员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的壮丽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