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绘新卷——首钢长钢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推动绿色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5-04-0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补齐制约能源效益发挥的短板,深挖能耗降本潜力,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益,是首钢长钢助力降本增效的一项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首钢长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2024年以来,首钢长钢以降本为目标,以强化管理、系统优化、技术进步为支撑,定标杆、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制定实施能耗双控工作方案和技改措施,涓滴成河、久久为功,争做节能降耗“践行者”,推动双控工作落实落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着力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仗,为首钢长钢在严峻形势下争得生存先机创造条件。
摸底把脉定举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钢铁行业作为“双高”行业,早在之前国家多部委就已联合出台多项政策、标准,并确定钢铁行业为“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部门的能耗重点管控行业,制定能耗限额标准,同时对能耗总量及强度执行“双控”政策。可以说,扎实推进节能降耗,是解决钢铁企业生存危机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基于此,首钢长钢认真落实集团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能耗双控六项基本工作原则”,即管理节能与技术节能并举,从源头抓减量化用能,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全员参与,奖优罚劣促进节能降耗,以及绩效可评价。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了能耗双控的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推动各项关键能耗指标顺利达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作方向明确后,首钢长钢随即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为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形成涵盖9个职能部门、多个供用能单位的组织机构。确立了2个节能工作目标,并对各个工序进行了目标分解。将水、电、煤气等多个能耗指标进行细化评价,对应修订了多项能耗双控工作制度。以数据精准化分析和进度网格化管控相结合,激励评价和持续改进相结合,制定了节水、节电、节气、节能、系统运行优化、能效提升等13项管理降耗、技改降耗行动方案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能耗“破局”。2024年,焦化余热蒸汽回收量、炼钢转炉煤气回收量、煤气综合放散率、烧结机电耗、吨钢耗新水等十余项关键指标均顺利达标。
技术改造提质效
被社会公认的“双高”企业,如何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绿之底色惊艳大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2024年年初,为贯彻落实国家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行动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和山西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针对现阶段煤气存在放散及热电锅炉机组发电效率明显偏低的状况,首钢长钢淘汰了原有的低能效中温中压煤气锅炉、煤气发电机组和余热机组,新建了1×240t/h超高温超高压煤气锅炉、1×65兆瓦中间一次再热抽凝式汽轮机和1×70兆瓦发电机组,项目建成投产后,较原发电机组效率提高50%,可实现富余煤气资源高效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年可实现节能9.2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41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首钢长钢全面实施系统能效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既有能源设施潜力,通过推进渗水回收、变频改造、煤气置换、提升转气热值攻关等节能技改及系统运行优化等措施,促进焦化、烧结、炼钢、轧钢工序能耗达到标杆水平,其中2024年5月轧钢工序能耗27.9kgce/t,2024年11月份转炉工序能耗-30.03kgce/t,创历史最好水平。
此外,首钢长钢各单位还依靠技术进步,加大颠覆性、突破性、关键性技术的创新力度,深度开发绿色钢铁生产工艺。一方面,通过不断优化配料,改善焦炭、废钢供应质量,助推烧结固燃、入炉焦比、钢铁料消耗3项核心消耗类指标优化,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要求指标,实现结构节能降本。另一方面,发挥技术改造效能,连铸坯直接轧制、铁水罐加盖等项目的实施,让节能降碳理念根植于生产工艺全流程。
焦化工序开展全方位降煤耗攻关,通过推行煤场标准化管理、引入智慧配煤辅助手段等方式,降低煤耗。烧结工序执行厚料层操作工艺,充分发挥厚料层蓄热作用;以治理漏风为重点,降低生产过程的热量损失;优化烧结配料,稳定烧结矿质量;发挥热水混料项目优势,提升料层温度。炼铁工序优化高炉操作制度,加强炉前出铁管控,切实降低燃料消耗。炼钢工序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标准化操作,合理控制煤气、电等能源的消耗。轧钢工序加强对各区域管控,持续优化高炉、焦炉煤气配比,提升直轧比例,降低煤气消耗。动力厂结合新的能源平衡,提前策划、精细管控,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效能监督办公室加强对新建成投运技改项目的效能监察,确保达到预期效益。
在紧盯项目建设的同时,首钢长钢节能降耗工作继续秉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积极推进“小改小革”,其中实施焦化循环水泵节能改造、轧钢加热炉风机变频改造、照明系统节电改造、轧钢产线SVG动态补偿等十余项小改小革,进一步促进能效水平持续改善。
精准施策挖潜力
为了真正实现低碳节能式的能源开发利用,首钢长钢明确了分类管理、精准管控的挖潜思路,不断加强基础管理,提高能耗管控水平。
——单耗分析:精细中找潜力。在全面细致对供用水状况进行摸排,并对用水指标细化分解的基础上,首钢长钢重点在管网漏损治理上下硬功夫。完成厂区生产水供水主管网地面化改造工作,进一步扩大降损成效每月达3万吨,“减量化”“节约化”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流程优化:系统上找潜力。以焦炉置换使用高炉煤气为节点,在完善煤气计量的基础上,组织高炉煤气供用比对分析,逐步厘清煤气供用状况。结合回转窑、水泥热风炉等项目的用能需求,从系统上整体平衡配置煤气资源,优先使用转炉煤气,为炼钢提升转炉煤气回收量创造条件。动态优化调整生产作业模式,实现煤气资源高效利用,焦炉煤气放散率0.75%,较计划降低3.25个百分点;高炉煤气放散率1.16%,较计划降低0.84个百分点;转炉煤气回收量121.59m3/t,同比提高4.4m3/t。
——削峰填谷:灵活中找潜力。合理利用峰、谷、平分时段差别电价政策,制定并推进各单位落实《“避峰填谷”用电工作实施方案》,在保障正常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峰、谷、平分时段差别电价政策和直供电买方市场优势,科学调整生产和用电模式,尖峰用电比例累计37.06%,较计划降低0.44个百分点,直供电交易电价同比降低0.0436元/度,比2023年节约电费2900余万元。
——指标提升:对标中找潜力。一是全面安排部署,高位统筹推进。以工序为重点,持续强化能耗指标管控,与先进行业深入对标找差,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并对本单位的用电、用量进行有效控制,统筹能耗对标工作落实到位。二是扎实开展内、外部对标工作。内部对标主要结合“学巴钢经验·促指标提升”工作,建立并形成公司、工序、作业区(班组)三级节能管理网络,分工序对能源消耗指标进行细化分解,按月制定并下达能耗及降本计划,形成“月计划保年计划、小指标支撑大指标”的机制,实现所有指标、所有工序能耗有人管、有措施、有支撑、见效果。外部对标主要通过与先进标杆企业进行对标,认真查找不足,积极制定对策,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全面提高工序能耗管理水平。三是强化系统管控,确保高效运行。加强对工序能耗及对成本影响较大指标的管控力度,各工序按月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逐项分析,查找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建立“日跟踪、周分析、月总结”的执行跟踪体系,从系统、工序、用能点实现精细化节能管理。
——智慧建设:信息化中找潜力。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首钢长钢在对能源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后,提出建设新的能源管控模式,利用能源信息化系统,实行科学、合理的能源调度,最终实现能源节能降耗。该公司能源管控中心系统项目于2018年1月整体上线运行,生产区域内,水、电、煤气、氮气、压缩空气等能源介质系统的计量设施已完善,并采用GPRS技术实现数据上传,基本实现了能源介质供用过程监控功能,确保能源系统平衡调整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合理性,保证了生产及动力工艺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支撑。目前,以数据中心、智能制造MES项目建设为契机,首钢长钢又逐步完善了工序、主要用能设备及工艺过程中重点参数的采集与上传,为进一步提升能源精细化管控水平创造了条件。
绿色产品添动能
技术赋能,绿色产品迸发强劲动能。首钢长钢持续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上下功夫,强化产业链延伸,重视下游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新要求,将MFT8-DP高强紧固件用非调质双相冷镦钢盘条作为2024年度重点研发产品,积极参与永年地区紧固件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申请认证的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热轧H型钢产品顺利通过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认证审核,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推动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促进钢铁产品减量化与绿色化进程;被生态环境部选为国内首家烧结二噁英污染物减排治理示范企业。《工业热过程二噁英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与应用》荣获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高效、绿色化小方坯直轧工艺系统集成与应用获评钢铁行业绿色好技术荣誉。
通过打造“绿色产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首钢长钢品牌质量信誉度,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认证品牌消费市场需求,对提高大型工程和政府性采购工程投竞标中标率,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及绿色制造的需求,顺应国家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总体部署起到了积极作用。
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在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首钢长钢将持续苦练内功、深挖内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坚决打赢生存保卫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