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前行开新局——通钢公司焦化事业部五个“坚持破局”助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4

焦化事业部职工就怎样提升生产指标展开热烈讨论。

2025年,通钢公司焦化事业部党委以深化改革创新为主线,推动改革由局部探索向全面深化转变,激发全员内生动力,吹响冲锋号角。

坚持问题导向 破思想之局

焦化事业部党委积极开展“局怎么破,我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紧紧围绕解决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的痛点、堵点、卡点、难点问题,推动大讨论活动向深度拓展。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认知、转变作风、打牢基础、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破局;基层职工从立足岗位,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按照工艺技术规程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等方面进行破局。经过半年多的实践,焦化人已将“强焦降本、保铁提质”的价值导向深深植入到具体岗位职责之中,也牢牢嵌入到焦化人的内心深处,并化为自觉实践。

此外,焦化事业部党委还积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坚持“三稳三促进”原则,即稳人心,促进队伍士气的逐步提升;稳秩序,促进效率效益基本面持续向好;稳操作,促进稳质降本双进步,在思想上持续进行“破冰”。以打造“优质低耗绿色数智新焦化”为愿景,引领干部职工争做“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价值”的“四有”焦化人,以此凝聚人心、稳定人心、激励人心,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实践在事业部范围内积厚成势。

坚持目标导向 破成本之局

焦化事业部党委以强焦保铁为目标,引领各级干部职工进一步聚焦成本指标,将吨焦成本的各项因素通盘考虑,细化指标分解,强化攻关措施,明确责任落实,确保降本效果。通过不断完善各环节的管控机制,强化备煤、配煤、上煤、炼焦、熄焦、化产全流程指标管控水平,进一步夯实提产稳质降本的管理基础。焦炭成本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二季度,焦炭成本比2024年同期降低25868万元,比去年平均降低28904万元,真正实现了质量和成本“双促进”。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党员率先转变观念,带头攻坚克难,在降成本、稳质量、攻指标、提效率中建功立业。炼焦作业区党支部对地下室煤气管道加装了压力平衡阀,破解了焦炉煤气消耗的困局,吨焦煤气消耗环比下降5.5%。组织职工自主修复炉墙,节省外委费用91万元,每年可节省煤气费用31万元。熄焦作业区党支部改造皮带溜槽,将皮带落差由原来的近6米降至3米以内,焦炭破碎率降低2%。化工作业区自主学习循环水填料的组装方法,节省外委费用8万余元。

坚持交账导向 破质量之局

强化源头管控意识和管控手段,将管理的触角向前端延伸。从源头上把牢质量关,提高配比调整的预测水平,加强化检验流程的管控,注重化检验结果的运用,有力支撑了焦炉吃明白料、放心料。进一步发挥小焦炉、配煤小车等设备的优势,开源配煤思路,不断完善精准配煤、精确备煤、均衡上煤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手段。2025年以来,常规指标检测、煤岩分析330余批次,小焦炉实验110余批次,发现不符合标准46批次,累计扣款617万元。运用大数据分析,综合平衡粘结性、挥发分、硫分等指标,优化配煤方案。重点研究建立热工参数与M10关联度数据模型,进一步掌握质量的主动权。在质量标准上自我加压,将M10指标内部控制标准由6.2%调整为6.0%以下,倒逼事业部在全链条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上下硬功夫。健全全生命周期质量跟踪系统,从配煤比变更开始直至干熄焦排出各环节,均做到适时跟踪记录,质量管控力全面提升。通过自配煤配比调整的艰辛探索,焦炭强度M10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行业排名提高19位,M40指标行业排名提升至第3位,热强度指标跨入行业中上游行列。

坚持需求导向 破管理之局

焦化事业部党委眼睛向内,构建降本增效管理机制。将产量、成本、质量、消耗指标分解到各作业区,落实到各岗位,明确激励导向,实施“专业考核+核心指标”挂钩模式的绩效激励机制,构建全流程降本增效挖潜机制,引导基层职工千方百计提产保质、提效降耗。采购端变“有什么料吃什么料”为“想吃什么料就买什么料”,每月由被动提供“消耗计划”向共同确定“采购计划”转变。积极介入与供应商的谈判,逐步加大在定价规则和质量保障上的话语权,为稳定供应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挤出腾挪空间。在低库存运行状态下,采购、检测、焦化加强协调互动,实现前置供货取样检测,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以扎实推进“一引领两融合·做表率当先锋”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全方位调动职工小改小革、技术创新、项目攻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破局前行的强大动力。2025年以来,小改小革和技术创新立项45项,实施完成8项,创效206万元。其中,实施120脱硫退液系统与160退液系统互联工程,单高炉生产期间,每天可节省费用4万余元。

坚持改革导向 破作风之局

深化改革,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做到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中间环节、减少界面划分。以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为手段,着力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提升工艺衔接效率,促进岗位工种整合、操作职能转变和外委外包置换等体制机制的转变。强化技防手段,完善精准配煤系统,利用智慧煤场平台,实现煤场、取料机与配煤仓煤种联锁。通过“智能防错”“数据联动”“自动化控制”三大技术手段,有效避免了误操作现象,以及混煤、错煤现象的发生。自主创新设计“超差、断煤停车”和“零点整定”程序,从根本上杜绝了配比不合格的配合煤进入炼焦生产系统,提升了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做好队伍建设,利用周五学习日,对于每周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案例和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专业人员进行整理、专题授课,提升了职工素质。此外,为激发职工创新创效创造的工作热情,在炼焦、熄焦、化工区域还开展了专项劳动竞赛,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