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优创业”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2025年首钢“三创”交流会专家辅导、典型交流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19
刘世锦作辅导报告。
技术研究院、首钢智新、北冶公司进行典型交流。
首钢京唐、首钢矿投、首钢工程进行典型交流。
首钢建投、首钢基金、首钢财务公司进行典型交流。
相逢又是在九月,秋风微拂,天朗气清。9月18日,2025年首钢“创新创优创业”交流会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拉开帷幕。工业遗存的钢铁质感,与科幻元素的未来气息交相辉映。
雄伟的四高炉外绿草如茵,宽敞的会议大厅灯光璀璨。首钢集团各单位代表意气风发、喜气洋洋前来赴会。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的辅导报告,深刻分析了“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关键抓手、关键任务,助力首钢精准把握战略方向和政策导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坐标”中找准定位,并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战略建议。
技术研究院、首钢智新、北冶公司、首钢京唐、首钢矿投、首钢工程、首钢建投、首钢基金、首钢财务公司9家单位,聚焦“锻造长板、强链补链、融合赋能”三个板块,进行了典型交流发言。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赢得会场内阵阵掌声。掌声里,有对过往成绩的祝贺,更有对未来创新的期许。
锻造长板——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是推动首钢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首钢积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和市场需求变化,把“锻造长板”作为主攻方向,在强化“产品+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推出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推动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优化,促进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和用户黏性增强。技术研究院、首钢智新、北冶公司3家单位的分享,生动诠释了“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的深刻内涵。
“百年首钢的历史也是一部技术创新的历史。”技术研究院率先发言。深入剖析了“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的构建逻辑,技术研究院牵头抓总,自主创新、联合研发、国家创新三个体系互相促进,阐明了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高端突破的关键所在。“带头干、统筹干”的责任担当,赢得会场内热烈掌声。
这无疑是对技术研究院坚持在现场和市场一线破解难题,把成绩写在首钢大地上的赞扬和肯定。
“‘铝硅产品到底能不能干’的疑问,像一块石头压在团队心头。”简单的话语,却让会场气氛瞬间沉静下来。“但我们没有退缩,一方面联合相关单位查阅分析上万个专利、论文,历时6年打赢最高法专利诉讼;另一方面历经近20轮攻关,锁定缺陷症结,最终实现极限冷弯角优于行业水平。”技术研究院坚持以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产品研发,2.2GPa级热成形钢业内首次成功试制热气胀零件、镀锌热成形钢及配套工艺和冷却设备突破奥钢联技术壁垒。台下参会代表认真聆听,将“自主创新体系筑根基、联合研发体系解难题、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促转化”的解题思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必答题”。面对行业困惑,技术研究院拒绝盲目跟风,坚持以“科学研判—分级施策—开放协同”为路径,以创新体系为支撑,积极探索首钢转型方案,打造出首钢“绿色钢材”新名片。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技术研究院将矢志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扎扎实实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技术研究院发言结束,主会场参会人员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前方的主席台上,随后掌声响起。仿佛在用行动肯定:这就是首钢“从跟跑到领跑”的源动力!
技术研究院作为首钢技术创新“发动机”,持续强化规划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一系列将规划蓝图转化为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战略规划在驱动技术迭代、培育核心竞争力中的引领指导作用。
“世界首创六机架冷连轧轧机‘SUPER MILL’,打破冷连轧不能生产薄规格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的‘魔咒’,推动产线效率从‘步枪点射’向‘机枪连发’转变,小时产量相比二十辊单机架生产模式提高8倍。”首钢智新的发言紧随其后。
“这个材料是首钢的吗?产品性能怎么样?”小米某款新能源汽车电机在2023年12月28日正式发布,首钢智新团队成员心里满是自豪。随着小米SU7Ultra的上市,小米CEO雷军在采访中亲自为首钢电工钢点赞。首钢以一己之力改变了高速电机转子技术发展方向,全球首发的0.1mm厚度的ESW8517产品,可能再次改变定子材料的发展方向。
“涂层绝不是从前意义上那种‘涂脂抹粉’只有绝缘和保护的作用,更需要具备对产品‘深度滋养’的功能。”首钢智新自粘结涂层技术起步不早,底子也不算厚,但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踏在了点上,这得益于其独有的整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点面结合”、技术创新与原料自研“料法结合”、工艺改进与产线改造同步“人机结合”、材料研发与应用技术“材用结合”的“方法论”,保证产品优势、技术优势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台下不少参会代表拿出手机,拍下PPT上的精彩内容。
“将引领的步伐从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向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入产线、融入产品、融入市场。”目标高远,言语真挚。参会代表深刻感受到首钢智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的硬核实力。
首钢智新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改示范企业,深度参与科技部“新能源汽车”、工信部“超高效电机”等国家级重大专项,以技术长板驱动绿色能源产业升级,诠释了战略规划与产业落地的深度融合。
“钢铁报国,钢铁强国”是北冶公司的家国情怀。他们表示,当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遭遇国外专利壁垒阻挡时,必须彰显强烈的爱国情怀,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装备自主化需求深度融合。
“重型燃气轮机是‘两机’重大专项的核心,而燃烧室用高温合金长期被国外垄断,第四代镍基高温合金更是被外方在中国申请了专利保护,形成技术壁垒。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遭遇国外技术封锁,没有退路!”北冶公司的发言中,带着紧迫感。他们随即讲述了以文新理博士为首的攻关团队的故事——为了突破专利壁垒,团队进行了上百次成分设计,首创了新一代镍基变形高温合金成分体系,实现了新一代镍基变形高温合金宽幅板材的国产化。开创了北冶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新高度,为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保障。显著优于同类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句句“含金量”十足的评价,让北冶公司的发言更加掷地有声。
企业要在高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需完成从“材料供应商”到“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思维跃迁。唯有以系统思维打通“材料到应用”的全链条,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满足场景化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才能真正支撑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当大家得知北冶公司曾深度参与北斗导航卫星、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时,会场爆发出阵阵的掌声。这份荣誉,不仅是北冶的骄傲,更是首钢乃至中国特种金属材料行业的自豪。
北冶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科改示范企业、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北冶公司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关键技术突破的强劲动能,彰显了战略引领在攻克核心技术壁垒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链补链——推动发展质量向更高效率更有韧性更可持续转变
首钢积极在深化产业链合作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开辟新赛道,构建上下游互惠共赢的产业生态。首钢京唐、首钢矿投、首钢工程三家单位的分享,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把握“三个规律”,讲述了“以管理变革激发内生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营韧性”的实践经验。
“对标,就是要学先进、补短板、锻长板,本质是实现企业持续进步,打造比较竞争优势。”在“强链补链”板块交流中,首钢京唐的发言,引发了参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大屏幕上的数据,直观展现了“对标世界一流、锻造核心能力”的显著成效。
“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首钢京唐汽车外板攻坚故事,让不少人感同身受。五年前,代表O5板制造能力的“全流程命中率”最好水平只达到64.2%,被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而同时期国内头部企业已稳定达到82%。首钢京唐代表语气中带着一丝倔强。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当屏幕上展示出“O5板全流程命中率稳定在85%以上、锌铝镁外板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时,台下敬佩之情写在脸上。受到启发的参会者,迅速在笔记本上默默写下:“对标就是要拿自己的短板与先进比,在超越先进中超越自我,进而实现正向循环。”
从“日产百炉”到“千万吨级单体板材炼钢厂”,从“五吹三”到“大废钢比”,一项项突破自我的壮举,体现的是首钢人高打高攀、追求一流的气势和追求极低成本、绿色低碳转型的气魄。“曾经以为的‘极限’,不过是未被激发的‘潜能’”,这是首钢京唐炼钢人的成长密码。
“对标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进步无止境。首钢京唐将持续深入践行‘一引领两融合’,锚定世界一流,深化对标、强化管理,推动对标缩差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真切的话语,带着京唐人特有的务实与坚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参会代表纷纷点头赞许。
首钢京唐锚定“三高”“四个一流”发展定位,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为抓手,经营质效实现了跨越式突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速发展,管理能力、制造能力、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也在对标、改进、复盘、优化的正向循环中完成了一次次追赶和超越。
“铁精粉劳产率2784吨/人·年。”首钢矿投的“高效矿山”模式,同样让人眼前一亮。这组数据背后,是首钢矿投瞄准“效率最优、成本最低”目标反复冲锋的奋进姿态,更是对“极致效率、极低成本”的不懈追求。
“辽宁硼铁通过‘提分子、降分母’策略,实现了效率与成本的双重突破。”首钢矿投旗下的辽宁硼铁解释道,“提分子”就是优化工艺流程,提高铁精粉、硼砂的产量和品位,开发市场价格为普通硼产品43倍的氮化硼等高附加值产品;“降分母”就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减人增效,在岗人数从591人压减至389人,露天矿实现卡车无人驾驶“安全员下车”常态化,选矿厂建成“黑灯工厂”。参会代表听出了门道——唯有拼效率、搏成本,才能在市场的夹缝中搏出生天。
发挥经验作用,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首钢矿投首旺煤业的改革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实施路径是:先组织班子对标考察,学习先进煤矿的组织管理、人员配置精髓。再通过“生存与发展”大讨论统一思想,制定改革战略,最终促成了标准化高效矿山管控模式在煤矿落地开花。3个月完成外委外包清理,总人数和机关科室数量双精简。首旺煤业通过技术创新,将过去不好采、不想采的边角资源“吃干榨净”。现在,首旺的实物劳产率提高42%,原煤成本降低20.66%。这就是改革的力量。
首钢矿投依靠改革创新,持续建设智慧矿山、高效矿山,实现全员铁精粉劳产率领跑同行业,并把科学管理思想推广到首旺煤业、西沟煤矿等项目,助力集团打开了战略空间、打造出了新的效益效率增长点。
“不破局,就出局;不突围,无未来。”首钢工程的开场白略显沉重。从“吃老本”到多种技术创新,从“单打独斗”到“资源协同”,从“懒散慵”到狼性作风,首钢工程用思想破冰、市场破界、机构破局、历史破题四把“利刃”,“破立结合”开展深层次改革。这条路,充满了改革的勇气与智慧。
一路艰难,一路花开。2024年至今的首钢工程发明专利授权量,相比2021至2023年,实现了8倍跃升。与首钢建设、首钢机电、首自信等单位协同合作,在氢能利用、智能冶金界面升级等领域实现突破。将带式焙烧机技术移植到固废处理领域,签订山西大同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引进PERED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电炉炼钢技术,承揽哈萨克斯坦100万吨短流程钢铁厂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对接的标杆工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划分专业业务。首钢工程将原有14个传统专业室,组建成“三大三小”扁平化专业化团队。各机构直接面对客户,是独立核算的业务主体。在此模式下,水务事业部开发国内首个串级短流程+黑屏操作海水淡化创新技术,在万华海淡项目中应用,并获得行业大奖。电气自动化事业部承揽的云南曲靖大为制氨全厂电网诊断项目,成功打入合成氨行业领域。一次次绝地反击,一次次靶向施策。显著的成效让会场内掌声响起,不少代表被这份“首钢韧劲”深深打动。
成绩面前,树立归零心态。发言尾声首钢工程以“三个绝不”庄严承诺:绝不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绝不在困难面前退缩不前,始终保持攻坚锐气;绝不在机遇面前犹豫不决,始终保持奋进姿态。站在新起点,首钢工程正在以破局者的勇气直面挑战,以实干者的担当勇毅前行,这份冲天豪气深深印在了现场参会代表的心中。
首钢工程积极实施区域化管理,构建了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建立了驻点机制,强化了协同作战能力,在多领域布局开拓了新兴业务市场。首钢工程以发展的追求坚定改革决心,以市场化思维加大改革力度,增强了可持续发展韧性。
融合赋能——推动价值创造释放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源于产融协同与融合创新的深度赋能。首钢积极在对接资本市场上下功夫,增强产融结合能力,赋能产业发展,拓展发展空间。首钢建投、首钢基金、首钢财务公司三家单位的分享,系统展现了首钢集团商业模式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让商业模式创新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新引擎”。
“首钢园入园企业达1007家,年产值750余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20%”“每年举办百人以上活动超240场,入园客流超1300万人次”,首钢建投在“融合赋能”板块的分享,拉开了交流最后一个板块的序幕。大屏幕上,首钢园从“钢铁锈带”变身“生活秀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参会代表们目不暇接,“工业遗存活化”的魅力直冲脑海。
“硬件要硬、软件要硬、服务也要硬”。首钢园与服贸会“双向奔赴”故事,格外引人入胜。五年来,首钢园牢牢把握机遇,对标国际一流,最终将“半永久会址”变为“永久会址”。通过服务保障服贸会,首钢园将一次偶然的、过渡期机遇转化为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开辟了“会展+”发展新蓝海。听到此处,不少代表表示,今年服贸会客流量创出新高,明年要专程来服贸会亲身感受这份“独特魅力”。
“首钢园,既做对了,也做好了”。首钢园从老工业区到首都重要城市功能区和京西核心增长极,实现了精彩蝶变,央视评论给予高度评价。当前,首钢园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首钢建投表示,将高标准做好“两园一河”项目的谋划实施和会展小镇的规划建设,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未来数字空间产业集群,打造“孵化、服务、投资”一体化产业平台,形成园区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商业模式。曾经的“十里钢城”,如今已成为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情结”的工业遗址生态园。首钢建投的发言,让参会代表们对首钢园的未来充满期待。
一个园区没有产业不强,没有消费不活。首钢建投通过多元化开发运营商业模式,将百年厂区转化为集科幻产业、数字经济、体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更新新地标,成为城市更新的经典范例。
“坚持‘精准投资+精益运营’,持续提升资本价值创造能力,探索具有国企特色与市场活力的资本运营体系。”首钢基金的资本运营实践,同样展现了“融合赋能”的强大力量。大屏幕上展示着资产配置优化的逻辑图——“向集团产业投资、向新质生产力企业投资、向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对分散资产进行整合经营、退出已增值可变现资产、低效及非核心业务资产”,清晰的路径让参会代表一目了然。
首钢基金通过实施大客户策略,积极引入头部企业,构建“基金+基地+产业”的园区商业模式。其六工汇团队主动拜访航天二院,多次组织公司与有关部门会谈,争取了产业、人才政策支持,解决生产线环评审批手续,用真诚服务感动客户,引入航天长峰,随后带动了航天一院的航天长屏、航天数字、航天开元等航天军工产业集聚。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也是首钢基金团队的真实写照。
产业带动金融,金融促进产业,才是真正的产融结合。首钢绿能公募REITs首发,成为首批报送、首批获得批文的项目,通过发行REITs盘活了存量资产。同时,协助智新电磁引入外部资本。首钢基金表示,资本运营的核心,就是要“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价值”,实现产融结合、相互赋能,为集团发展注入动能。
首钢基金发挥内部投行作用,全面助推钢铁主业提质增效、新业务战略布局,加快了集团资产证券化进程。锚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赛道精准投资、创新赋能,助力了企业快速成长。
资金管理“透视镜”、资金安全“防火墙”、资金流转“加速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将集团资金管控“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的新格局描述得清清楚楚。首钢集团司库管理体系成功上线运营,为集团资金管控提供了“智慧方案”。
首钢财务公司的分享从一组组数据精准切入:账户可视化率100%,资金日均可归集率达98%以上,白名单外票据压降90%以上,实现跨境结算实时到账,“十四五”期间,投放信贷资金为集团整体带息负债压降、资金运作效率提升、资产负债率管控提供了金融保障。
主动担当,迅速响应,化解燃眉之急。首钢财务公司聚焦集团战略布局,将金融服务“触角”嵌入到钢铁主业、新产业、园区运营的产业转型与发展中,嵌入到京唐二期、首钢矿业马城项目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嵌入到镀锡板、电工钢的核心技术攻关中,嵌入到首钢吉泰安、北冶公司的高端制造突围中,全力解决成员单位资金管理的痛点、难点问题,以融促产、以融强产。首钢财务公司的分享,让参会代表深刻领会到:金融服务的核心,就是要“精准滴灌”,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痛点,让金融活水真正滋养产业沃土。
首钢财务公司以司库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高水平的资金归集、结算、监控、服务四大平台,为集团降负债、活资金、抗寒冬、提质效持续注入了金融动能。通过数字化转型,使首钢财务公司成为行业一流的产融价值创造者和智慧金融服务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四高炉的炉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参会代表们陆续走出会议厅,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大家纷纷表示,此次交流会既是一次“经验取经”,更是一次“思想充电”,要把会议的精神转化为“十五五”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实际行动,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首钢场景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