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跨越山海搭建千里创新桥——通钢公司与首钢京唐开展创新工作室联建联创侧记

发布时间:2025-08-29

通钢公司杨任群和首钢京唐王艳超就“车轮啃轨测试方法”进行沟通交流。

7月的唐山,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两股钢铁力量碰撞的热忱。7月28日,徐凤娟等6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在通钢公司工会的带领下,踏着热浪奔赴首钢京唐,一场跨越千里的“联建联创”之约,在创新与匠心的交织中徐徐展开。

签约时刻:一纸协议连起两颗“创新心”

7月29日11时,京唐公司液压创新中心里掌声阵阵。签约仪式上,京唐公司和通钢公司分别介绍创新工作室情况。

台上,双方代表6家职工创新工作室签署联建联创活动协议书,握手间达成资源共享、课题共研、成果共推默契。

台下,徐凤娟——这位全国劳模、通钢创新工作室的“领头雁”,悄悄给通钢公司王勇发了条消息:“你看液压创新中心那面专利墙,咱们回去也得给工作室的年轻人立个‘标杆’。”王勇回了个“奋斗”表情,他口袋里正揣着5个待解的炼钢课题,指尖早已因期待而微微发热。

签约仪式后,王勇拉住京唐公司的陈香就开始了交谈。陈香说:“两次去通钢开展课题攻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看到了通钢人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和优良的文化传承。这次通钢公司和京唐公司创新工作室联建联创,不是单向的经验输出,而是双向的智慧碰撞。通钢公司优秀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带着实打实的问题来,这种求真务实的劲头,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比学赶超’的新动力。接下来,我们计划持续建立联系,把炼钢碳氧积控制这些课题掰开揉碎了研究,共同炼好每一炉钢水。”

一旁京唐公司的齐志勇闻言也凑了过来,手里还攥着徐凤娟刚才记下的设备维护笔记:“徐姐问的镀锡线速度控制细节,其实点醒了我们。京唐的设备更新快,但通钢‘把旧设备榨出高效益’的本事也很珍贵。联建联创不是‘你教我学’的单行道,是要像拧钢缆一样,把两边的优势拧成一股绳。我们已经约好了,保持紧密合作,毕竟,创新不分新旧,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好办法,能共享的智慧才是真财富。”

清晨六点半:带着问题出发的“求学记”

7月30日6时30分,京唐厂区的路上已出现几个熟悉的身影。“王工,咱先开个早班会,再带你去现场看看?”陈香的声音打破宁静,王勇快步跟上,手里的笔记本上早已列满了“碳氧积不稳定”“回磷炉次多”等问题。

这是分组学习的第一天,通钢公司6位带头人分成6组,分别扎进京唐公司的创新工作室。

早班会上,京唐公司陈香创新工作室内那面写着“一点二查三讲四承诺”的展板引起了王勇的注意:“十年如一日的早会制度,把每个操作细节抠成标准,这才是真功夫。”

镀锡板生产线,徐凤娟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京唐公司齐志勇创新工作室的“机电融合”和“智能控制”。她边拍边看,旁边的齐志勇笑着说:“徐姐,下午带你看软融线智能温度控制改造,改造后类似于人工智能控制,比以前准多了。”

热轧部的轧机旁,通钢公司于洋在和京唐公司杨明就“如何稳定轧制薄规格”“缩短工作辊更换时间”展开讨论。

冷轧部的控制室,通钢公司马增毅正和京唐公司张旭亮对着PLC传动柜争论“国产化替代的兼容性”。

炼钢部工作室,通钢公司杨任群在和京唐公司王艳超就“车轮啃轨测试方法”交换意见。

通钢公司苑锰被京唐公司陈铎创新工作室的“涡流冷却与电机监控”技术吸引,他边看边拍照:“这次交流赚到了,把这技术应用到通钢的设备管理上,肯定省时省力。”

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交流,晚餐时分,通钢6位带头人开启了讨论。

徐凤娟手里的笔记上,“机电融合”“技术擂台”“揭榜挂帅”等词被圈了又圈;马增毅在和苑锰讨论国产化替代实施方案;王勇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多了陈香手写的留渣双渣操作法;于洋在整理薄规格轧制的数据;杨任群在思考QTI创新管理如何应用到轧钢生产中……

这场跨越千里的联建联创,不是一次简单的“串门”,而是两颗钢铁之心的共鸣,当“单打独斗”变为“协同攻坚”,向“新”而行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顺。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