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排岩一线的“答卷者”——记首钢优秀共产党员、首钢矿业水厂铁矿东排作业区曹世伟
发布时间:2025-08-20
在首钢矿业水厂铁矿东排作业区,有一个身影深深扎根于生产一线。晨光熹微时,他已穿梭在现场中,了解设备运行状况;暮色四合后,他仍俯身在电脑旁,研究设备运行数据,他是设备的“守护者”、生产的“护航者”、创新的“引领者”——曹世伟,被评为2025年度首钢优秀共产党员。
2024年以来,随着水厂铁矿采场排岩重心由西排转移至东排,东排皮带系统小时效率不断提升,这对皮带设备而言,无疑是一场“大考”。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曹世伟以共产党员的担当为笔,以精湛匠心为墨,精心守护着设备的稳定运转;以创新思维为刃,全力攻克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道难关。
初心如炬,在打产提效中亮身份。2024年5月起,东排皮带系统小时效率提升至4000吨以上。在D1皮带驱动站旁,岗位人员李松涛对曹世伟说:“现在强度这么大,时间长了,设备怕是扛不住啊,这可怎么办?”曹世伟深知,职工反映的问题是在想作业区所想、急作业区所急,期望着尽快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更应该想在前、做在前,当好职工群众的主心骨。
说干就干!曹世伟通过对原有生产组织和设备管理模式分析发现,主要有两个瓶颈:一是设备维护标准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现场皮带跑偏掉块、轴承易损、漏斗卡堵、保护装置误动作等问题时有发生;二是系统配置标准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流程各部参数设置与生产形势不相匹配。
随即,他一头扎进资料堆,将设备检测记录、倒修周期数据一一调出,与小时效率进行细致比对。经过反复计算,提出调整方案:将滚筒检测周期从三个月缩短至两个月;建立皮带接口预警机制,当磨损剩余4毫米时立即更换;严格限定动、定锥排岩粒度,一旦超过400毫米立刻启动更换程序。通过调整,东排皮带系统的运行状况得到改善,主体设备寿命可控,排岩粒度稳定,沿线漏斗卡堵及突发故障大幅减少。
解决了设备维护“拦路虎”,又碰上了矿车翻卸效率低的“硬骨头”。
有一次,曹世伟看着破碎机前矿车排成长龙的监控画面,心想:翻卸效率低,小时效率就上不去,能不能调整粗破机翻卸参数,减少矿车等待时间?为了验证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破碎站详细记录矿车翻卸时间,查找背后隐藏的规律。
拿到准确数据后,曹世伟开始了他的“效率优化三部曲”:第一步,先将粗破机料位参数从0.8米提升至0.9米,让矿车等待时间缩短了3—5秒;紧接着,针对130吨、85吨和电车三种不同载重车型,优化控制程序,设置三种翻卸时间间隔模式——大车对大车75秒,小车对大车45秒,小车对小车45秒;最后,为了料仓料位快速下降,将D0皮带速度从1.45米/秒提升至1.7米/秒,使破碎机通过效率提升19.3%,系统小时通过能力达到4200吨以上,为总量生产任务完成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曹世伟和同事们围绕打产提效工作主线精细管控,东排皮带系统效率节节攀升,到2025年再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东排系统排岩总量超计划3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264万吨。小时效率从4100吨涨到了4300吨以上。这些数字,不仅展示了设备攻坚成果,更说明了一个道理,作为党员要不忘初心,干在前、冲在前,用好成绩作好示范,这样才能让整个队伍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抓住重点,在破解难题中扛责任。随着东排皮带效率不断提升,单日总量由5万吨提升至9万吨以上,但由于排岩量大,D4皮带路基形成时间短,路基下沉问题严重,造成D4皮带、排岩机尾车、大车作业安全稳定性直线下降。特别是皮带运行中,时常出现跑偏、掉块等故障,一旦不能及时处理,就会造成皮带划伤、剐蹭等生产事故。
排岩机岗位人员见到曹世伟就倒“苦水”:“设备三天两头闹毛病,大家累得够呛不说,关键是还干不好!”职工的抱怨让曹世伟心急如焚。瓶颈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越是艰难越向前,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品质。曹世伟对近两年东排故停情况进行了全面统计,他发现,D4及排岩机区域故障率占比达到了65%以上,D4区域的故障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东排系统的胸口。对此,他认真研究排岩机及D4区域故障现象、成因,追根溯源,制定整体治理计划。
治病先找到病根。路基沉降和皮带跑偏是头号问题。曹世伟想了个办法:每次检修结束后,先让排岩机在机头部位分带排土,提前将路基“养”起来。再用小半径退车的方法修整侧方路基,为机头路基争取沉降时间。在具体检修施工时,必须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标准:轨道铺设要确保绝对平直;每一块压板都必须安装到位,一块也不能少;在调整皮带架时,先用推土机进行初步粗调1次,再进行2次精细调整,把标准定得严一点,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曹世伟坚持“旁站”制度。每天上午设备停机前,组织全面动态检查D4区域运行情况,提前掌握夜班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有限的设备停机时间里,尽量多处理夜班问题,提升设备稳定性。1—6月,D4区域计划外停机次数比去年同期降低75%,排岩机自升段到240米水平后,再没发生脱轨掉道事故。现在职工见了曹世伟,不再是抱怨,而是称赞:“设备稳定多了,大家工作也更有劲头!”职工的认可,就是对责任担当的最大回馈。
主动创新,在细节优化中显智慧。在设备运行的征途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各种技术难题总会不期而至。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保护装置又动了。这个点的小时效率肯定无法完成了。”每当听到作业长向点检人员反映这类情况时,曹世伟都会陷入深思。东排皮带系统战线长,尤其是D6至破碎站区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抵达现场,单程至少15分钟。再加上问题处理和启车时间,停机一次影响作业40分钟。因非皮带运行因素引起的开关动作,成了制约生产的又一难题。
影响生产的难题,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既然料位计总出现误动作,那么就从它入手。为了掌握料位计误动作原因,曹世伟来到D6皮带机头,仔细观察下料情况。他发现,由于D6皮带机头漏斗料库空间狭窄,碎石在下落过程中频繁发生崩弹,导致料位计认为漏斗料位达到警戒值,从而发出停机保护指令,引发设备停机。
“既然单个料位计容易损坏,如果安装两个料位计并实现联动控制,是不是就能大幅降低因料位计损坏导致的停机风险?”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曹世伟脑海中浮现。只有当两个料位计同时损坏时,设备才会停机。这样一来,因料位计故障引发停机的概率,在理论上会显著降低。他第一时间找到电气点检纪海波,两人围绕方案的可行性展开深入探讨与论证,并决定在D6皮带机头漏斗进行试验。改造后的D6皮带机头漏斗内,两个料位计如同默契的“守护者”,协同保障着设备的稳定运行。当其中一个料位计触发动作时,系统仅发出报警提示,设备依旧保持运转;只有在两组料位计同时被触发的极端情况下,系统才会下达停机指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的关键时期,前行路上等待着曹世伟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很多。他将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持续攻难关解难题,在矿山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奋斗篇章,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