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城”探“新”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十一次理事(扩大)会参会代表参观首钢京唐侧记
发布时间:2025-08-01
渤海之滨,盛夏潮涌。7月30日,唐山曹妃甸渤海会议中心金色大厅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十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此召开。上午,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大计;下午,各位“大咖”来到“海上钢城”首钢京唐,在海风阵阵中切身感受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从山到海的转型升级
午后的曹妃甸,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海堤。一辆辆大巴车缓缓驶过,首钢京唐这座“海上钢城”的壮阔图景骤然铺展——一侧是绵长的海岸线,浪涛轻拍堤岸,诉说着临港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另一侧是鳞次栉比的银色厂房,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的光泽,勾勒出高端制造的硬核轮廓。车窗上的水汽尚未散尽,“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鲜明印记已扑面而来,让人直观感受到这座钢铁巨擘二十年磨一剑的蜕变。
“首钢京唐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三座5500立方米高炉的工厂……”站在3号高炉主控室,炉长的介绍掷地有声。代表们俯身细看,只见高炉内的铁水在智能系统调控下有序流转,从原料配比到温度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这种“用数据说话、靠智能决策”的生产模式,正是钢铁工业从“傻大黑粗”向“高精尖新”转型的缩影。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望着窗外连绵的厂房,感慨万千:“首钢搬迁到曹妃甸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是首钢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践行国家战略的二十年,是钢铁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砥砺前行的二十年。”他的话语里,既有对首钢人奉献精神的敬意,更有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二十年来,首钢京唐始终坚持“质量为先、品种优先、技术创新”,在汽车板、中厚板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成为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创新赋能的技术高地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首钢京唐,非常振奋,产品多样、技术先进,在国内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都让我感受很深,我们也希望和首钢京唐合作共赢。”六安钢铁控股集团冯浩楠说。
2250热轧生产线作为首钢京唐的重要生产线之一,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效的生产能力让人赞叹不已。站在生产线旁,看着通红的钢坯在辊道上快速成型,代表们纷纷感叹:“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工艺的革命。”
创建“三位一体”的创新管理体系、推进QTI管理、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首钢京唐充分发挥载体平台作用,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不断激发职工岗位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效能。
QTI创新中心是首钢京唐全员创新的缩影。多年来,首钢京唐职工以“思想先行、贵在行动”为理念,以“一个聚焦、两个结合、三个有利于”为工作方针,从现场来到现场去,敢发现、快行动、勤改善,形成了具有京唐特色的“全员快速改善(QTI)”精益管理模式,全员参与度达到95%以上,输出改善成果20余万项。
“加减之间”的绿色实践
绿色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走进首钢京唐,这句话绝非抽象的理念,而是融入血脉的实践。从建厂之初的“一字型”总体布局到如今的全流程低碳工艺,首钢京唐用一个个扎实举措,诠释着“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
大巴车驶入京唐成品码头。岸边,巨型起重机有序作业,一艘艘货轮整装待发,码头上的钢材按规格整齐堆放,等待运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市场。这里,是首钢京唐连接世界的“桥头堡”。
“我们充分利用临海靠港优势,构建了海铁多式联运的‘黄金通道’。”码头负责人介绍,首钢京唐将成品码头与铁路大动脉无缝衔接,实现了“船到即卸、车到即装”的高效流转。目前,企业原燃料和成品全部通过海洋、铁路运输,清洁运输比例达90%以上,持续领跑行业。
此外,新能源车辆置换、充电桩项目建设……一系列举措快速落地,让物流环节的碳排放持续下降。“从厂区到码头,从运输到存储,我们努力让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绿色发展要求。”负责人的话语里透着对“全链条低碳”的追求。
这种“临海而兴、因港而强”的发展模式,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让首钢京唐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如今,其生产的高端钢材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从港珠澳大桥到“一带一路”沿线项目,都闪耀着“首钢制造”的光芒。
参观途中,钢铁行业的“大咖们”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热烈交流。“首钢京唐的实践证明,钢铁工业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一位来自地方钢企的代表感慨,“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风再次掠过岸边,带着钢铁的温度与力量,首钢京唐这座“海上钢城”正在奔向更远的未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