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精轧台上奏响“工匠之音”——记首钢京唐热轧作业部1580热轧作业区轧钢操作杨明

发布时间:2025-07-09

【人物档案】

杨明,40岁,中共党员,现为首钢京唐热轧作业部轧钢操作。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从业17年,扎根生产一线,钻研轧钢技艺,开发多项专利,填补行业空白。2012年以来,累计参与申报国家专利23项,第一发明人专利8项。曾获京津冀模拟炼钢—轧钢竞赛第一名、首钢青年创新先锋、首钢之星、首钢劳动模范、首都市民学习之星等荣誉称号。2022年,成立“杨明创新工作室”,围绕产线产品质量控制、重难点钢种稳定生产、自动轧钢等方面开展攻关,完成项目20余项。

【工匠心声】

作为一名轧钢工,我深知“工匠”二字的分量。每一次的精细调整、每一块钢的顺稳成卷,都是千百次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感谢两级公司的培养与信任,给予我“首钢工匠”这份荣誉。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钻研传承技艺,用创新思维解决生产难题,让产线生产更加顺稳、更多技术过硬的年轻人不断成长,为京唐高质量发展助力。

临床医学转行钢铁领域,原本该拿听诊器的手却在轧钢操作台奏响了“工匠之音”,他就是首钢京唐热轧1580产线轧钢操作工杨明。十七年的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轧机操作技能。先后被授予首钢劳动模范、曹妃甸十佳工匠、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

跨界逐梦:从医学生到轧钢赛场第一名

2007年,正在唐山协和医院实习的杨明被京唐社招的消息所打动,尽管临床医学与钢铁行业毫不相干,他却深信只要敢于付出一定会成功。他从书店买来钢铁知识书籍,打印了数不清的资料,凭借一场钢铁知识的“恶补”旅程,最终在数千人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钢京唐公司的一员,正式步入钢铁行业。

入职后,杨明被分配到热轧部,正赶上1580产线设备安装、调试。面对全新的产线、陌生的工艺和复杂的设备,听着同事们口中那些完全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他深刻体会到“隔行如隔山”的无奈。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设备安装调试项目中,休班时也会守在施工现场,遇到不懂的地方立刻记录,并向师傅请教。一本《轧机设备规格书》被他翻得卷了边,密密麻麻的笔记填满了每一处空白。那段时间,他几乎与轧线形影不离,最忙的时候,连续一个月吃住在厂里,时刻紧盯单体、连锁和热试环节,将上千个设备参数烂熟于心,轧机操作要领也掌握得炉火纯青。终于,他迎来了自己的上岗机会,轧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块钢。那一刻,他成功地实现了从学医到轧钢的跨界转身。

杨明深知,要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产业工人,不仅需要过硬的实操技术,更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此,他主动抓住以赛促练的机遇,报名加入首钢杯集训队。训练期间,除了参加集体授课和实操训练,他还给自己“加餐”——清晨5时起床复习讲义,深夜11时仍在挑灯夜读。经过半年的刻苦钻研,他彻底补齐了跨行业带来的理论知识短板。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明先后斩获首钢杯轧钢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并两度在京津冀仿真模拟轧钢比赛中夺冠。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与精益求精,更是他对轧钢技艺极致追求的生动写照。

技术创新:攻克产线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随着工作经验不断丰富,杨明逐渐认识到,仅靠传统操作方法和现有设备,已难以满足现代钢铁生产对效率与品质的更高要求。于是,他将目光投向技术创新领域,立志通过自主攻关,解决产线中的“卡脖子”难题。

精轧机压钢事故一直是困扰行业的一大难题,一旦发生压钢事故,每次事故不仅严重影响产线顺行,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杨明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成功开发出了精轧机防压钢功能。这项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成效显著,不仅成功避免了多起潜在的轧机压钢事故,更大幅度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降低了轧辊消耗,成为行业首创,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轧钢过程中,水平值的精准控制至关重要。以往操作人员手动给定水平值,容易出现差异性。杨明凭借对轧钢工艺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的经验积累,不断摸索水平值调整规律,开发了多项水平值自动给定功能。这一创新成果消除了操作人员手动给定水平值的差异性,大幅度降低了带钢跑偏堆钢的风险,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作为杨明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持续突破技术瓶颈。2023年至今,先后完成了20余项攻关项目。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产线的实际痛点,还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明也凭借这些成果,先后申报了8项国家专利,其中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参与申报专利23项。

经验传承:总结经验,培养人才

杨明深刻认识到,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唯有将技术经验有效传承,才能推动团队整体进步。他始终秉持“文能写、武能干”的理念,不仅在实际操作中展现精湛的技艺,还通过文字将宝贵的经验固化下来,为团队成员提供指导。

2018年,在1580产线新系统升级改造期间,为了让操作人员更快掌握操作技能,杨明夜以继日,完成了2万字的操作指导说明。这份说明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操作步骤及要点,为操作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快速有效地提升了操作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为热试阶段的顺稳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他还针对现场各类难题,编写了10余项操作指导书,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显著减少了操作责任事故的发生。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杨明还积极培养人才。借助杨明创新工作室平台,对部门青年职工的培养不留余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也涌现在各大轧钢专业赛事上。轧钢操作工张佩超、刘波、任杰先后多次获得京津冀模拟轧钢大赛一等奖。2024年,杨明作为首钢集团金属轧制工教练员,肩负起首钢集团该工种竞赛培训的重任。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为选手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指导,选手张柏元和张佩超分别在沙钢杯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对杨明而言,岗位操作绝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意义重大的使命。他以勤勉踏实的态度追求精益求精,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找到了独特的职业乐趣和成就价值。在这方寸之地的精轧操作台上,他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奏响了新时代的“工匠强音”,让青春在京唐钢铁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