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打造极致能效——首钢京唐“铁水温降”攻关取得跨越式进展
发布时间:2025-05-28
牛理国(左)与同事监控铁钢界面运行情况。
在钢铁制造流程中,铁钢界面作为炼铁与炼钢工序的关键衔接点,承载着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使命。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铁水从高炉到转炉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损失,即降低“铁水温降”,一直是行业亟待攻克的难题。首钢京唐持续强化数智化思维,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深度探索。2025年以来,“铁水温降”攻关取得跨越式进展,4月份,“铁水温降”较去年平均水平降低8.3摄氏度,创历史最好水平。
业务数据化 数据模型化
钢铁界面的生产流程可以简化为几项关键工序,高炉“出铁”、转炉“耗铁”、运输过程中铁包装着“在途铁”。最理想的情况是,高炉出多少铁,铁包就运多少铁,并且转炉可以完全消耗掉。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首钢京唐有三座高炉、两个炼钢单元和七台铸机,多种排列组合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等待”。“出铁量多了”“耗铁量少了”等情况都会导致在途铁量增加,在途铁越多、等得越久,铁水的温降就越大。
“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以在途铁量为标尺,通过调整铁包数量、提高铁包周转率来降低铁水温降。逐渐固化的模式使我们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制造部管控中心铁钢界面生产组织专业牛理国回忆说。
制造部兼数智运营部部长郭亮给出了新思路。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模型化、模型应用化,从数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再用模型辅助生产决策并持续优化完善。
一语惊醒梦中人。牛理国跳出原有的工作思路,调出近一年来的数据,以分钟为单位,分段统计出铁量、在途铁量和耗铁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准了阶段性产耗不匹配、半包铁受铁过程温降大、铁包等待时间偏长等主要矛盾点,为“铁水温降”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如果能够预测出几小时后的出铁量与耗铁量,就可以进一步预测出在途铁量趋势,进而动态调整在线周转的铁包数量,‘铁水温降’自然就降低了。”这曾经是生产调度人员的“梦想”,而如今,制造部主持构建的“铁钢界面运行预测”模型将这一“梦想”照进了现实。
2025年以来,通过对上述模型的不断完善,出铁量和耗铁量从原本只能被动接受的“定量”,变成了可以预测掌控的“变量”,生产调度人员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控在线周转铁包,为“铁水温降”攻关的跨越式进展插上了翅膀。
一盘棋统筹 多部门协同
铁钢界面工作涉及制造部、炼铁部、炼钢部、钢轧部、运输部等不同部门的多个专业,业务流程既相互交叉又彼此关联。在工作理念向业务数据化、数据模型化转变的同时,由制造部牵头,一场对管理流程的全面优化也在加速展开。
铁钢界面团队全面梳理铁包运行流程,识别可以提升运行效率的各个环节。“铁钢界面运行预测”模型中显示,炼钢工序的耗铁量呈现阶段性增加或减少趋势,同步影响在途铁量的高低,且波动较大,制约了铁钢界面的高效运行。“我们深入分析了耗铁量波动较大的生产时段,绝大多数都是由铸机同时开机或同时停机造成的,症结在生产计划的协同上。”制造部生产计划统计室浇次计划管理专业高炀分析说。
制造部以“一盘棋”理念为指引,统筹两个炼钢单元的排产职能。经过通盘掌控,两个炼钢单元原本集中生产/停机的劣势转化为可相互平衡、纾解产量的优势。为了更进一步精准预测耗铁量,高炀和同事们梳理历史订单信息,以业务数据化思维,建立不同钢种及钢坯断面的耗铁量模型,为后续排产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高炀介绍:“炼钢计划由制造部统筹后,我们还加强了与两个炼钢单元、制造部生产管控中心的协同,积极听取来自现场的声音,从一线生产的角度及时修订排产计划,形成一条持续螺旋上升的工作闭环。”
先进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管理能效,先进的思维方式则为创新与变革插上翅膀。铁钢界面的优化工作,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场管理理念与生产流程的深度变革。如今,对铁钢界面工作的优化仍在继续,团队成员以数智赋能理念为抓手,形成了“对标找差、确立目标、梳理业务、优化流程、管理标准化、业务数据化、数据模型化、模型全指导”的管理效能提升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与提升,助力首钢京唐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