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国粹铸魂工业史诗 舞台再现钢铁脊梁

发布时间:2025-05-09

“向为祖国无私奉献的首钢人,致敬!”

“作为一名首钢职工家属,我很激动!我很自豪!加油!百年首钢!”

“我是一名首钢人,现已退休,曾经也在奋斗着,我对京剧编剧人员表示感谢,你们很辛苦,谢谢你们!”

“从我的外甥去年入职首钢后,我就关注首钢。外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下进步很快,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现在只要看到‘首钢’二字就特别关注。愿首钢越来越好!”

情真意切,纸短情长。观看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和相关报道后,热心观众在首钢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中的留言感人至深。

好剧巡演:备受各界关注反响热烈

《百年首钢》是首钢推进文化产品创作,增强首钢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有力举措。该剧从创作到定稿,从排练到正式登上舞台,走进了生产一线、走近了高校师生,走向了广大市民。展现出了百年首钢“强企报国、以人为本、敢为天下先”的壮志情怀,也展示出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城”蝶变的历史变迁和华丽转型的传奇进程。

据统计,该剧自长安大戏院首演至今,已陆续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叶盛兰大剧院和首钢各生产基地演出21场,观看演出人数达到13752人。新华网、《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千龙网、京报网、搜狐新闻客户端、“北京市石景山”微信公众号、北京京剧院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纷纷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舞台之上,炉火与冰霜交织,情怀与变革碰撞;舞台之下,首钢职工热泪盈眶,观众掌声如潮。这部京剧不仅是一场传统艺术锐意创新的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首钢精神与时代使命的深情礼赞。

舞台史诗:从小院春秋到大厂风云

《百年首钢》的故事从石景山下的一座四合院徐徐展开。这座小院承载着几代首钢人的悲欢离合,主角韩青桐与林宇生从小院走出,亲历首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石景山到曹妃甸、从“钢与火”到“雪与冰”的蜕变。

整部京剧以“小家小院”为切口,将首钢百年历程浓缩为韩、林二人的成长轨迹:20世纪80年代,他们远赴比利时拆运先进设备,为技术革新注入活力;21世纪初,他们投身首钢搬迁调整,在曹妃甸的荒滩上筑起现代化钢城;新时代,他们见证首钢园从工业遗址蜕变为冬奥地标,成为城市复兴的典范。

舞台上,“三块钢板”与四合院门楼构成的极简舞台设计,成为首钢精神的象征。LED屏与灯光交替投射出高炉烈焰、搬迁工地、首钢滑雪大跳台等动人场景,虚实之间,百年时光流转。当《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融入京剧唱腔,观众仿佛置身于首钢人“一天打八仗,三天不卸甲”的激情岁月。

守正创新:国粹与工业风的艺术碰撞

作为北京京剧院首部工业题材新编京剧,《百年首钢》在传统程式与现代叙事间找到了平衡。故事以百年首钢的沧桑巨变为叙事主线,以京剧艺术特有的唱念做打,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工业史诗。

马派老生名家朱强饰演的迟爷爷,以“见证者”的身份串联全剧。从随父进入石景山炼厂到目睹首钢园涅槃重生,朱强用细腻的表演,诠释了首钢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剧中一句念白“炉火啊,你慢些烧,让我再为你添把炭”,令台下老职工潸然泪下。

艺术创新更体现在音乐与唱腔的设计中。传统的西皮二黄与工业意象巧妙融合,主角林宇生的反二黄唱段“那是一片汪洋海,锦鳞化龙上云霄”,以《小放牛》的笛音为引,将首钢搬迁调整的壮阔愿景化作诗意画面;而韩青桐的少女感演绎,则突破青衣行当的传统框架,饰演者窦晓璇借鉴《游龙戏凤》中李凤姐的娇俏灵动,赋予角色工人子弟特有的直爽与坚韧。

时空回响:台下亦是剧中人

转战各地,剧场总是座无虚席。许多首钢职工身着工装观剧,当舞台重现比利时赛兰钢厂设备搬迁、曹妃甸风暴潮抢险等场景时,掌声与啜泣声交织。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王文华说,朴实的戏服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戏词,就像是我们拼搏岁月的生动写照。首钢国际刘白桦说,作为在首钢工作了20年的老职工,今天有幸以京剧的形式回顾当年的岁月,感觉很亲切。

剧中“功勋高炉停火”的一幕,成为情感爆点。舞台灯光渐暗,最后一炉铁水缓缓流淌,炉前工人们凝望熄灭的炉火,唱腔苍凉悲壮。这一幕让亲历过2010年石景山厂区高炉停产的一名老职工再度落泪:“那天我们十几个人守着炉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京剧把这份不舍演活了。”原动力厂职工、人才开发院培训中心退休职工,同时也是京剧爱好者的王文生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起来,首钢发展时期“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等一个个“典故”,他信手拈来。首钢冷轧耿滨激动万分:“现在虽然设备先进了,但首钢人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永存,激励着我们在岗位上继续精益求精。”

蝶变转型:从“熊熊炉火”到“冰雪新生”

《百年首钢》的深层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历史的复刻,更是精神的传承。剧中,首钢的转型被赋予浪漫主义色彩:当小院面临拆迁,舞台背景切换为冬奥首钢滑雪大跳台与冷却塔交相辉映的首钢园,传统工业的厚重与现代城市的轻盈相互赋能。首钢工匠刘博强观剧后感慨:“这部京剧的情节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作为一个在首钢工作了28年的钢二代,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种把百年钢铁文化和现代京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美感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首钢精神。

首钢环境张祎表示:“作为新一代首钢人,剧中新钢厂建设的场景令我热血沸腾。我们要把首钢的新老‘三敢’精神延续下去!”而首钢园服赵志永的思考更深邃:“为什么首钢的故事总能打动人心?因为这里凝聚着一代代人的青春、汗水与信仰。”

携手奔赴:传统艺术与工业文化的双向“破圈”

《百年首钢》的成功,标志着工业题材戏曲创作的突破。导演王筱頔表示,“首钢精神”是由一代代首钢人用他们的生命凝结而成,这不仅是首钢面向未来的深厚文化根基,也是首钢能够不断“再出发”的勇气。因此,这部剧如果上来就场面宏大,忽视了来自“基层”的个人见证,那么这部剧就缺少了生命活力,也容易让“首钢精神”的内涵不够丰满生动,略显空洞。

《百年首钢》“出圈”效应亦不容小觑。首演后,首钢园迎来观剧游客热潮,为三高炉、首钢滑雪大跳台等网红打卡地再添“一把火”。这部京剧证明,传统艺术完全能够驾驭现代工业叙事,“工业风京剧”或将成为文化自信的新载体,为国粹京剧开辟新航道。

钢铁有魂,戏韵长存。《百年首钢》落幕时,白发苍苍的老职工与青春洋溢的“90后”观众共同起立鼓掌。这一刻,艺术与历史共鸣,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融。当国粹遇上钢铁,唱响的不仅是百年荣光,更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铿锵足音。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