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坚守 用“新”赋能——记首钢京唐王文斌创新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04-11
王文斌(右二)为干熄焦排出设备寿命延长课题成员开拓创新思路。
创新成果
王文斌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9月12日,至今共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发表专业论文20篇。获评首钢科学技术奖3项,河北冶金科学技术奖2项,累计创效1.51亿元。获得“学习型先进团队”“青年创新创效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也为京唐焦化获得行业“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作室名片
王文斌创新工作室现有骨干成员21人,王文斌、侯现仓、柳刚、李红伟、王雨佳、董海庆、路鹏、霍兴辉、张浩瀚、樊明杰、赵长庆、孙阳阳、张鹏飞、李忠昆、廉达、马志勇、郭跃、刘文茹、孔轩、刘森林、戎晓磊,其中获评高级工程师7人、中级工程师2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4人。多人获得首钢京唐先进个人、首钢模范共产党员、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生产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创新故事
首钢京唐焦化部王文斌创新工作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以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京唐工匠王文斌为带头人,始终坚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专注于提高设备可靠性、寿命周期及清洁运输能力等方面攻关工作。该工作室不仅是技术培训、技能竞赛、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先进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推动工艺水平不断提升。2025年以来,工作室深入践行“一引领两融合”,以干熄焦系统生产现场的种种挑战为突破口,将团队创新思维、理念和构想转化为实际的改善模型,并应用于生产中,最终实现设备设施长寿高效,引领行业进步。
聚焦:带着问题找答案
王文斌常说:“改善,不仅是对现场的观察,更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用心解决。”2025年,工作室精心制定了9项课题攻关计划,其中,“延长排出装置使用寿命”是一项难啃的“硬骨头”。面对4座干熄焦排出装置及41条焦炭输送带,因连续高负荷运转所导致的受料溜槽衬板及螺栓频繁受损问题,王文斌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分析问题,最终巧妙地运用“公式改善法”中的“压强公式”找到了解决之道。经过反复尝试和不断优化,他们创新设计了整体式切削刃旋转阀和模块化振动给料器侧板,把易发故障的螺栓完全换掉,既降低了卡阀次数,又加强了侧板的耐磨性,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这两项创新举措使干熄焦区域的检修量大幅下降,卡料次数明显减少,设备稳定性有效提升,备件材料费也大幅下降,预计每年可降低动火次数100余次,节约人工、钢材、停机损失等成本300余万元。
多年来,王文斌团队总结摸索出相似改善法、痕迹改善法等8套高效的工作法,让职工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其中,“小米改善法”鼓励职工从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中寻找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改善环节。例如,针对给水管路中垂直安装的过滤网影响流动性的问题,团队运用“小米改善法”,联想到生活中端茶杯倒水时倾斜角度能使开水更快通过过滤网的原理,将管路滤网倾斜安装45度,效果立竿见影,压差瞬时下降,给水泵电机电流也随之降低,既稳定了工艺,又降低了电耗。当前,王文斌又创新提出了“123改善法”,号召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在现场改善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硬核:探索设备长寿高效
首钢京唐拥有全球首创、最大处理能力的4座260吨每小时干熄焦装置集群。王文斌团队在干熄焦集群长寿高效、极致能效等方面持续攻关、创新钻研,不断保持设计优势,勇当行业先锋。面对大型干熄焦装焦负压控制难的问题,团队发明了溜槽顶部密封装置、移动除尘管道装置、负压控制装置等专利技术,解决了在53米、60米高空装焦时冒烟问题,实现干熄焦运行的清洁化。多年来,团队通过自主创新,解决了设备、工艺难题20余项,为大型干熄焦装置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设备长寿化方面,王文斌团队致力于干熄炉炉盖长寿化的研究,使其使用寿命延长2倍以上。同时,团队还开展了干熄炉防浮焦技术攻关,从防偏流板历史资料、结构、材质、安装等因素全面分析,经过8年努力,完成四代结构改造,实现干熄焦防偏流板寿命延长3倍以上,重量减轻25%,焊口从37道降至12道,促成检修周期从一年延长至两年半。这项技术得到同行的广泛学习和交流,京唐干熄焦集群管控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干熄焦的大型化发展。此外,团队还攻克了炉口砖、大型高温补偿器等十余项关键设备长寿化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干熄焦集群设备长寿高效。
为进一步推进设备智能化,降低操作强度,提高工艺参数精准度,王文斌团队自主设计了国内首创的循环气体智能管控系统,为提效降本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焦化干熄焦操作技术技能水平稳步提升,设备长寿化水平领先,并先后对国内外10余家焦化厂进行技术输出,为极致能效贡献了力量。
匠心:打造人才孵化器
作为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王文斌不仅自己善于思考,巧解难题,还将宝贵经验技术倾囊相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事。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培养出工程师9人,技师7人,六西格玛黑带1人、绿带5人,岗位骨干16人。
工作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领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每周一,工作室组织成员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将现场发现的问题汇总并深入分析原因及解决策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汇集成“问题库”,按“轻重缓急”排序分配给大家。现场是最好的练兵场,团队成员迎着问题上。赵长庆从新职工快速成长为工程师,成功解决了汽轮机控制油清洁度及寿命等问题;董海庆从高级工快速提升到首席技师,其他成员的技术技能近年来也均有大幅提升。
实验室是技术发现和创新的摇篮。王文斌创新工作室作为机修钳工的实训基地,利用摇杆机构、传动机构,仔细讲解现场问题的原理。团队先后为部门级、公司级、行业级点检、操作技能大赛提供赛前指导10余次。其中,路鹏等人多次获得部门级点检技能比赛第一名,马志勇获得集团技能比赛第一名,安海波获得唐山市炼焦工业协会技能比赛第一名。
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需要职工有情怀、感恩之心、责任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王文斌创新工作室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生产设备稳定提供坚强保障。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开展创新项目69项,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难题313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36项,发表论文20篇,获评首钢科学技术奖3项,河北冶金科学技术奖2项,累计创效1.51亿元。获得“学习型先进团队”“青年创新创效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他们也为京唐焦化部获得行业“示范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等贡献了力量。
展望未来,王文斌创新工作室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围绕干熄焦设备设施的长寿高效及智能化目标当好守护者,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